劳而不获的穷忙族,你好

来测试一下,以下选项中,你符合几项?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看不到前途2.一年内未曾加薪3.三年内未曾升职4.薪水很低,到月底支出很是艰难5.积蓄少,无力置产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

如果符合三项以上,你便有了一个新名字:穷忙族(Working Poor)!

穷忙族并不是宅在家里,长期接受父母接济的“蛰居族”;也不是五体不勤,不求上进的“社会废人”。相反,他们起早贪黑,勤奋工作,却依然只能过上贫困线以下的生活,这才是穷忙族的残酷真相。

青年穷忙族还有可能依赖一下父母,但人到中年后,上有需要照顾的年迈父母,下有孩子的学费要交,这些负担像大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劳而不获的穷忙族,你好

单亲妈妈铃木女士独自抚养两个儿子,一个六年级,一个四年级。

住在福岛县的铃木女士19岁就结了婚,因为育儿而没有出门工作。没料到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离婚后的铃木女士不得不重新找工作,独自抚养两名年幼的儿子。

可是,一听说她有两个幼儿要照顾,就没有公司肯聘用她为正式职工,担心她会经常请假早退。铃木女士唯有一直打零工维持生活,现在她同时做两份工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依然入不敷出。

劳而不获的穷忙族,你好

铃木女士每天打两份工,周末也不休息。晚上下班回家已是凌晨两点,孩子们都已熟睡。

两份零工的每月收入是12000元,除去房租、水电费、孩子教育费,每月的生活费仅剩1300元,铃木女士只好依靠政府发放的儿童抚养金勉强度日。但不久前她收到政府通知,儿童抚养金将削减到一半。

明明已经如此努力地工作了,还要接受政府的救助,铃木女士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怎么努力。

像我们这样生活的人,就都成了不够努力的人。

她想,只要再熬十年,等孩子们长大就好了。

她一直担心,自己的贫困会影响到下一代,最终孩子们会不得不像妈妈一样,终日为了挣脱贫困而劳碌奔波。

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全球都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白领们身处其中不得不加快节奏,以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悖论,也是经济学无能为力的地方。

那么,穷忙族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

当然不是,既然有“非穷忙族”的存在,就代表“穷忙”的状态是可以摆脱的。

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David K. Shipler)在其作品《穷忙》中阐述了穷忙族的生存状态:在美国,穷是一种原罪。

劳而不获的穷忙族,你好


从中反思几点:

1.想脱离穷困的阶层,先首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2.一定要有自己的硬技能,提升自己的软技能,将工作发挥到极致。

3.把握机会,将自己的财务问题逐渐解决,不但要会赚钱,还要会花钱。

谁都不愿苟且地活着,而不想苟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摆脱穷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