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一座“水中古墓”,據說裡面有3000把寶劍,抽乾水後傻眼了

吳王闔閭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夏,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帶領大軍在欈李(今浙江嘉興南)抗擊闔閭。越王勾踐下令讓敢死隊衝鋒,試圖衝亂吳軍陣營,但遺憾的是,三次進攻,三次都被打回來了。於是,越軍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那些犯下死罪的囚徒徒步走到吳軍陣前,舉劍自刎。吳軍看到這一奇怪現象,逐漸放鬆了警惕,越軍趁機進攻,在姑蘇(今江蘇蘇州)大敗吳軍。越國大夫靈姑浮用長戈攻擊吳王闔閭,將吳王闔閭的腳拇指給斬了下來。

眼看吳軍大勢已去,吳王闔閭也受了傷,只能被迫撤軍,軍隊剛撤退七里,吳王闔閭便因傷去世,隨後便被葬在戶虎丘山(今蘇州地界)。

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吳王闔閭生前酷愛寶劍,在他死後,其棺槨被葬於虎丘劍池之下,並將其生前喜愛的三千把寶劍作為殉葬品一起埋在墓中。千百年來,有很多盜墓賊對闔閭墓垂涎三尺,都想進入劍池,將裡面的三千寶劍給取出來。就連我們熟悉的秦始皇和孫權都想得到裡面的劍。但是很遺憾,面對劍池,這些盜墓賊也好,還是秦始皇,孫權也好,都只能望而卻步。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江蘇的一座“水中古墓”,據說裡面有3000把寶劍,抽乾水後傻眼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吳王闔閭的墓穴根本不在劍池裡!

如果我們根據《吳郡圖經續記 》所總結出的:

“虎丘山 , 在吳縣西北九里。舊經載之已詳, 《吳越春秋 》、《越 絕書》之類, 皆以為闔閭所葬 ,有金精 之異, 故名虎丘 。然觀其巖壑之勢, 出於天成, 疑先有是丘, 而闔閭因之 以葬也 。”

通過這些記載的話,我們只能確定虎丘是闔閭的墓葬之所,但至於他的墓穴在不在劍池底下就是一個問題了。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墓的基本構造來進一步瞭解一下闔閭的墓穴的具體方位。

按照一般的墓葬特點,基本上都是從平地向下挖一個坑,然後再從坑底掏出一個橫著的洞穴作為墓室,這一墓葬形式叫做“豎穴橫洞墓”或者“土洞墓”。但是這種墓穴最多常見於北方地區,江南地區並無此種墓葬。而至於在石頭中掏一個洞穴作為墓葬的方式,叫做“崖葬”,這種墓葬方式多見於漢朝的諸侯王墓,但是這種方式費時費力,再者來說在此之前也無先例,所以闔閭的墓穴不太可能在劍池底下。

江蘇的一座“水中古墓”,據說裡面有3000把寶劍,抽乾水後傻眼了

2008年夏天,蘇州虎丘園林管理處把劍池裡面的水抽乾,將裡面的淤泥清除乾淨之後,傻眼了!工作人員在抽乾水後,池底便顯露出了劍池底北壁的洞穴,此洞穴高約2.5米,寬不足1.5米,洞口被六塊條石封堵。如果這個洞口就是闔閭墓穴的墓洞口,那麼這連棺槨都抬不進去,而且外面的甬道也過於簡陋,不像是一個王的墓穴,也沒有那三千把寶劍的蹤影!

再者來說,一般選擇墓穴的時候,都會選在乾燥處,而不會選擇在如此潮溼的環境中。所以我們可以基本斷定,闔閭的墓穴不在劍池地下,那麼它究竟在哪裡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來說一下春秋時期吳越地區的墓葬風格了。

江蘇的一座“水中古墓”,據說裡面有3000把寶劍,抽乾水後傻眼了

相關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吳越地區的墓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吳人的“土墩墓”,另外一種便是越人的“石室土墩墓”。前者主要是分佈在平坦的山崗坡地,死者一般都是平地掩埋;後者則是分佈在山頂,沿著山脊一字排開,墓室內基本上都用石塊堆砌成石室。但是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吳人的墓葬形式在後面也有過改變,並不僅侷限於平坦的山崗坡地。

在虎丘塔和東邊的雲巖寺遺址位於虎丘山頂部高約2米的平臺上,南北約50米左右,東西寬約80米,這一塊地方如果是作為吳王闔閭的墓穴的話位置更合適一些。在《太平寰宇記》也有此類記載:“今寺即闔閭墓”。再根據一些地方誌的記載,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闔閭的墓穴所在地,而並不是在劍池地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說此地就是闔閭的墓穴所在地,那為何沒有在此地發掘出闔閭的墓穴呢?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古代,改朝換代的時候,後面的統治者都會將前朝的宮廷夷為平地,並會將其帝王陵墓給挖掘出來,破其風水,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斷龍脈”。再者來說,如果闔閭的墓中真的有那三千把寶劍的話,那麼早就被越王勾踐拿走了,秦始皇和孫權想拿到,根本不可能。

江蘇的一座“水中古墓”,據說裡面有3000把寶劍,抽乾水後傻眼了

所以這樣說來,吳王闔閭的墓穴並不在劍池地下,至於說盜墓賊看見劍池望而卻步,其主要原因還是沒有真正的找到闔閭墓穴的真正所在地,他們只是單純地把劍池當作闔閭的墓穴,並相信裡面真的就有那三千把寶劍。至於那些玄幻的傳說,在筆者看來都不可信。

那麼,如果這劍池不是闔閭的墓,那麼在裡面發現的洞穴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