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雖然已經立春,天氣也漸漸暖和起來,但這個冬春交替之際,我們心中的春天還沒到來。春天在哪裡?“春”字又有何意義?我們來看看。

首先,我們看看“春”字現在的寫法,三橫一撇一捺,下面再加個“日”字。我們再來看看它現在的字義,下面是“春”在百度漢語裡的幾種解釋。

基本釋義:

1、春季

2、指一年的時間

3、指男女情慾

4、比喻生機

5、姓

看懂了筆畫,瞭解了意思,但我們能理解這個字為什麼這麼寫嗎?有何意義?大部分人應該都不知道吧,那麼我們就來具體瞭解和分析一下“春”字的造字和演變過程。

首先,春有幾個異體字,分別是芚,萅,㫩,萶。看得出,這幾個字都有草字頭。說明“春”字和草木肯定是有關係的。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下面的圖是“春”的幾個甲骨文的畫法,(我一直強調,古人都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形象畫出來,再進化演變成現在的書寫漢字!所以書畫同源的本質就在於此。)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我們從圖片看得出,6種甲骨文字體,雖然寫法不一樣,但是它們裡面的元素基本都是太陽,發芽的草(艸,同草)或種子,竹木這些形狀,古人覺得每到這個季節,便有溫暖的太陽,開始發芽的青草或者嫩芽,樹木也變得生機盎然,所以就用這些元素集合來代表這個季節。

到金文的時候,“春”字開始有了變化。

草(艸),日的元素被保留,發芽的草變為“屯”字。“屯”,《說文》解釋:屯,難也。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我們要拓展講一下屯字的意思。屯的甲骨文畫法表示的是破土而出的幼芽,幼芽一般都在冬春交替時候生,天氣還很寒冷,土地也比較堅硬,所以這樣的幼芽破土而出就顯得非常的困難。即“屯,難也!”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所以,在這個季節,發芽的草就是“屯”,也成了“春”字構成的一部分

讓我們回到“春”字,這時候它還是一個會意字,即是由幾個單獨的字合成的一個字。草芽+日+木=甲骨文的“春”

會意字: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意思構成的一個新漢字。

小篆時期,又有了新的變化。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小篆裡把“草”(艸)和“屯”字組合在一起,然後再加上“日”字,這時候起,“春”字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會意字,還成了形聲字。

形聲字: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構成,由表示意思的形旁和表示聲的音旁組合而成。

在這裡,“春”就是“從艸,從日,屯聲。”草和日就成了“春”字的形旁,屯就變成了“春”字的聲旁。

隸書時期,“春”字開始裂變。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秦隸(古隸)期間,人們開始把“艸”和“屯”合起來裂變成秦隸的三個“+”符號狀加一個“人”字了。而漢隸時候,用平直的筆畫代替了圓弧筆畫,“春”字繼續裂變成 ,下面的“日”字繼續保留。整個字和以前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完全看不出形旁和聲旁,字的構型也不能“望文而生義了”,至此,“春”字跳出了古文字的行列。我們今天寫的楷書“春”也是由漢隸演變而來。

接下來我們還是用圖畫的形式來呈現一下古人造字。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古人非常形象和直觀地用了幾種常見事物表現出了“春”這個季節。風和日麗下,草木生長,嫩芽破土,萬物復甦,好一片熱鬧景象!象徵著一年的美好生活開始,人們充滿期待,努力勞作。冬眠後的動植物也舒醒過來,開始著一年的繁衍生息。

分析完“春”字的演變和書寫與畫畫的溯源,最後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春”的含義。

書畫同源(九):“春”天在哪裡?


  1. 春天,春季,我們最熟悉不過,代表一年的開始,萬物復甦,微生物,病毒,各種動植物,異常活躍,所以在這個季節,過敏,哮喘,感冒都很多,我們需要多運動,多喝水,增強免疫力。
  2. 一年的時間,“一臥東山三十春”,和“秋”字結合成“春秋”,古代代表歷史。因為古代春生秋熟,春天代表開始,就是歷史之因,秋天代表成熟,就是歷史之果,春來秋去,時間不斷循環,就是歷史。古代“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總共295年。
  3. 男女情和慾望,準確說是生物的情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4. 生機,妙手回春,生命又被拯救了回來,形容醫術高明。希望在這個疫情期間,更多的人都能通過醫生的妙手回春和護士的精心照顧, 早日康復,回到工作崗位上。
  5. 姓,春姓,出自上古時期少昊帝屬下春扈氏,源於官位。如春良會(公元?~1357),著名元朝末期將領。

寫在最後: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對我們來說,是開始,是起步,是該奮鬥的日子,雖然今年疫情情況特殊,但我們仍然會對這個春天充滿期待。嫩芽迎著困難破土而生,人們迎著困難逆流而上。春風萬里,有希望,有堅持,有毅力,有溫暖,有感動,我們共同渡過難關,迎接美好的下一個“春”。春天,就在我們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