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一個女孩輕輕說了一句:“可憐的小姐。”這句話掉落在房間裡,就像一個哀婉陰鬱的音符飄到了空中,片刻又復歸沉寂。——茨威格《家庭教師》

兩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她們天真而單純,因為家庭老師最近一段時間的走神和發呆,讓她倆隱隱猜測著這背後的秘密,她們猜想老師應該是跟同住在家裡的表兄戀愛了。

可是,妹妹偶然撞上了老師在偷偷哭泣。她們覺得戀愛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為什麼老師會悲傷哭泣。

在同情老師的背後,兩個女孩開始對情感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與不安。她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無知而簡單,她們總是偷偷觀察老師和表兄,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成年人世界中關於感情的秘密。

但不幸的是,表兄的薄情寡義讓老師痛苦悲傷,她們的母親又保守而固執,最後導致了一場悲劇。這給十分渴望看到美好的兩個孩子很大的內心打擊,她們在這件事中迅速長大,不再無知而單純,開始對人疏遠和仇視,並關閉了通向心靈深處美好的通道。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家庭教師》是奧地利茨威格的一部短篇小說。透過兩個女孩的視角,揭示並展現了成年人世界中那些自私與冷漠的感情,這也給了兩個懵懂稚嫩的女孩帶來了極大的內心衝擊。

茨威格這篇小說的本意,無非是告訴我們,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聰慧,也更為積極,她們總是不斷渴求探大人的世界,以為所有單純與善良都能獲得美好。可有些人,自私而頑固,輕易摧毀了孩子心中那份光明與美好。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見現在社會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就是這樣嗎?由此,我想分析這背後的原因,看看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心靈深處純真的崩塌。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一:天真單純的孩子,總抱著對世界的美好想象

已經熄燈睡覺的兩個女孩,她們無法睡著,偷偷談起最近家庭教師的反常。妹妹說她偶然一次去找老師,發現老師在偷偷哭泣。妹妹說:“我很想知道她為什麼哭泣,最近媽媽沒挑剔她,我們也沒惹她,她為什麼哭泣呢?”

姐姐告訴妹妹,老師應該是跟表兄奧托戀愛了。因為,最近幾個月表兄都圍著我們轉,我們去哪兒都能遇到他,老師走哪裡他就跟哪裡。

可是,兩個女孩覺得戀愛不是很美妙的事嗎?為什麼老師會這樣呢。

對於孩子來說,她們會把看到的與曾經想象的進行比較,一旦發現不一樣,就開始不安而迷惑。但是,不管外界怎樣,孩子一定是保持著對世界的美好想象。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每一個孩子,她們的本性都是善良而純真的,因而對世界抱著最樸實的美好渴求,這是人性中最基礎也是最原始的本能。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二:打破孩子的純粹,往往只需一件事

孩子的內心有多純潔而直率,每一個父母都知道。

儘管我們想要好好保護孩子,給她提供最好的條件。可是,有時你一次不經意的舉動就能給孩子極大的衝擊,從而讓她們更加困惑。

正如這兩個女孩的母親,她給孩子們請了家庭教師,在家教她寫作業,彈琴畫畫,教育她們,給予兩個孩子最好的培養條件。但是,只因為母親一次的固執和狹隘,就完全打破了孩子心中的單純

家庭教師整日鬱鬱寡歡終於讓兩個女孩的母親發覺出了異常,她叫老師到房間來談論。兩個女孩非常想知道母親會跟老師談什麼,所以,她們偷聽到了母親對老師的兇狠與老師的無助。

兩個孩子不禁打起了寒顫,這些話她們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們只感到非常害怕。姐妹倆的眼裡不由自主流出眼淚,然而母親好像越來越憤怒了。

老師絕望的抽泣,使得這兩個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第一次接觸到了真實的生活。也是這一次,她們開始對父母懷有憤懣的情緒。

父母總以為自己給了孩子足夠好的條件,孩子就應該完全聽從我的要求,應該非常滿足而高興。

可是,孩子並不是寄養在父母身上,她們有著獨立的思想和情感,一旦父母粗暴地替孩子安排,這會讓孩子感到生活的真實樣子與自己想象的差別很大。

打破孩子的純粹,往往只需一件事。父母如果不顧孩子的意願,隨意專橫做出決定,就能讓孩子瞬間喪失對美好的期待。

知乎網友小銘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記得在我8歲時,有一次,老家農村的表弟來到我家,我特別喜歡跟表弟玩,晚上我想跟表弟睡一起。可是爸媽怎麼也不同意,我心裡非常難過,我想,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爸媽都不同意,他們真的愛我嗎?

心理學家黛博拉·泰南認為:“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怎樣被詮釋的。”

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卻成了孩子懷疑世界,懷疑父母的導火索。因為在孩子小小的世界裡,眼中看到的一切就是全部,就是所有。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從不聽孩子的心聲,就足以讓孩子丟失純真。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三:成年人的世界,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孩子的情感需求

茨威格說:“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付生活中無邊的苦難的。所以,自己需要別人幫助,自己也要幫助別人。”

是啊,人類所有的情感需求莫過於此,我們需要別人,也會幫助別人。然而,很少有父母會真正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兩個女孩偷聽到老師和表兄的談話,得知老師居然有了表兄的孩子,兩個單純無知的孩子十分好奇,她們不明白為什麼表兄會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而且還打算假裝外出考試想要逃離。於是,她們十分憤怒,開始對所有人起了疑心。

她們想起那些大人們慣用的謊言,總是假裝用別的事情來掩蓋她們的真實目的。這個發現讓姐妹倆內心十分壓抑,開始忐忑不安。很想弄清這些大人的秘密,看看這個真實的世界。

可是,成年人用一種近乎冷血的理智摧毀了孩子心中最後的美好。母親把老師趕走的決定,讓兩姐妹徹底崩潰,她們一直擔憂同情著老師,但是根本無能為力。

除去殘忍絕情的表兄不說,母親對老師的遭遇過於固執而偏激,認為老師人品不好,繼續留在這裡會教壞兩個女孩。所以,堅決要趕走老師。

其實,母親這樣做,看似沒錯。但錯在太過冷靜理智,又沒有同孩子商量,也不曾考慮孩子是否能接受。而這個老師已經跟隨孩子們三年,孩子們特別喜歡她。

在母親心中,維護孩子是一種本能。但是,這種維護更應該考慮並理解一下孩子的情感。

很多時候,父母的愛總是過於霸道而強勢,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卻輕易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四:別等到傷害太大,孩子反抗才讓父母明白一切

很快,兩姐妹意識到老師真的會離開她們。在最後時刻,善良的她們想用自己的力量給老師一點安慰。

於是,她們拿出全部的零用錢一大早去街上買了老師喜歡的花送給老師。可是,老師早已離開,只留下了幾封信。

她們大為驚慌。姐姐說,我去找媽媽。兩姐妹挺直了身體,倔強地站在母親面前,陰沉著臉,毫不畏懼地問:“我們的老師去哪兒了?”

母親辨解說老師應該在自己房間吧 ,可是母親面色蒼白,在孩子們憤怒的目光注視下慌亂不已。她急忙去找父親,看了老師留下的信。

面對焦急的姐妹倆,母親氣急敗壞又強硬地把她們趕到學校去了。放學回來,家裡一切如常,可她們只感覺有很大不同。母親含淚告訴她們,老師不回來了。

兩姐妹早已知道結局,但還是傷心無助。她們覺得所有人都欺騙了她們,她們覺得沒有人可以相信了,從現在起,她們那瘦小的肩膀就要挑起可怕的人生重擔了。

對於兩個孩子來說,短短三個星期發生的事,足以改變她們十多年塑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她們悲傷而恐懼。

這些傷害,有一部分是那個無情放浪的表兄給的,但另一部分是強硬的母親給的。如果沒有母親看似為孩子好的驅逐,老師就不會走投無路,做出傻事。

如果母親懂得尊重並聆聽孩子的想法,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五:愛孩子,更要會愛孩子

這個故事背後,我們可以清晰看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以及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探索世界。在孩子內心,一切單純與善良都應獲得美好。可是,有時候因為父母的固執與偏激,讓孩子看到了成年人世界的虛偽與冷漠。

因而,知道了原因,我們更應該從中得到啟發,反思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行為,是否在生活中因為強勢與霸道,讓孩子傷心無助,難過絕望。

不管怎樣,父母應從現在做起改掉那些不好的行為。

1:學會尊重與聆聽孩子的想法

遇到任何事,不管對孩子有多好,父母做決定之前,都應該先去問問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父母懂得孩子心思的好時機,這個機會可以讓父母更加明白孩子內心的真實看法,由此父母才能更好地做決定。

伏爾泰說過,“聆聽的通往心靈的路。”

這樣的話,不管最後的決定是否完全符合孩子的意願。但孩子一定不會太傷心難過。因為,父母最開始的尊重給予了TA極大的肯定和安慰。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在孩子眼中,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2:不用偏激狹隘的眼光看待事物

有時,我們常常會對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的事情做出人云亦云的看法,很少去想背後的原因,也沒有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這樣下來,在教育孩子時,思維也是僵化的,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思維定式就很容易導致我們出現偏激和狹隘,從而忘記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建議。

因此,不要用老式狹隘的目光看世界,時刻保持一種全面積極地眼光,學會去思考和尋找原因,建立自己的獨立領悟,就能在教育孩子時不衝動,也就不會無形中傷害孩子。

3: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和善意

建立了獨立的思維習慣,就能有敏銳的觀察意識,懂得對世界不斷探索,這樣就能與孩子建立一個共頻與共性,能懂得孩子的想法並理解,這不僅讓父母更明智,還會帶來一種強大的親和力,讓孩子看見父母的樂觀與好奇,從而更加激發出孩子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與善意,

我們才能看見孩子的內心,不再焦慮著急,面對孩子的問題會更客觀與理智,這是父母能夠做好父母的基礎,也是父母能夠更加愛孩子的重要力量。

柏拉圖說過:“教育非他,乃是心靈的轉向。”

任何時候,父母懂得愛孩子,但更要會愛孩子,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和狹隘給孩子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因為,在孩子內心,一切的單純善良都應得到美好。

而這份美好,首先是來自孩子內心。只有當孩子的善良與純真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變得更好,她們未來才能給予美好出去。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父母首先要保護好孩子心中的 陽光和美好,才能讓他們生出更多美好。願同所有父母共勉。

參考資料《家庭女教師》——斯蒂芬·茨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