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很重要,但學了沒多久就忘,怎麼辦?


積累很重要,但學了沒多久就忘,怎麼辦?

上課聽的時候覺得懂了,沒過多久卻發現都還給了老師;讀了很多書,回想起來,卻總是覺得一片空白,想不出究竟留下了些什麼;

……

我想,這應該是許許多多人的心聲。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意學習 —— 甚至相反,我們對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是,卻總是感覺,好像看不到什麼效果,起不到什麼作用。

久而久之,無非只有兩種結果:

要麼是沮喪,失去鬥志,再也提不起動力和熱情去學習,變得困惑、茫然,渾渾噩噩;

要麼不斷欺騙自己,用徒勞的「讀書聽課做筆記」,給自己一種「我在進步」的錯覺 —— 但實際上,你所學到的東西,正在一點一滴從指縫間流走。

應該如何解決?

我們需要從根源來開始探討。

社會科學家 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學到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前者指的是那些能被表述和覺察到的知識,亦即我們能主動展現出來的知識;後者指的是存在於認知之中,我們覺察不到,但卻會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知識。

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前者能夠主動複述、表達,後者只能在某些場景和時刻「突然浮現」在腦海裡。

當我們學習時,我們大腦所接收的信息,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也會成為我們的「隱性知識」。

所以,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讀到某些內容、跟別人聊天時,突然腦子裡會閃現出一些念頭和想法,或是破碎的隻言片語,你對它們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但卻沒法回憶出更多細節。

這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知識的「激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被遺忘的東西,其實並沒有真的遺忘 —— 它只是被藏到了記憶的底部,沒有辦法找到它而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需要從記憶的編碼模式講起。

記憶的儲存模式,其實本質上,就是神經元之間的協同。

若干個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集團,就構成了一個「概念」 —— 這就是記憶儲存的最基本單位。

一個概念,通過各種突觸,跟對應的圖像、聲音、或者其他概念連接起來,產生「聯想」 —— 這就構成了一個小的小的網絡,也就是一個「知識點」。

舉個例子:

一個「鳥」的概念,跟鳥的圖像、「niao」這個聲音、以及「羽毛」「飛」「禽類」等概念組合起來,這個小小的局部網絡,就是我們對「鳥」的全部知識。

大量的「局部網絡」整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整張知識網絡。

顯然,在這張網絡上「節點」連接的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它被聯想起來、被「喚起」的可能性,就越高。

但在我們的記憶中,還殘存著大量孤零零的節點。它們可能完全沒有連接,可能只有一兩個連接,可能漂浮在記憶裡的幽暗角落。

時不時,有某個節點突然被激活,然後又復歸沉寂,像什麼都沒發生。

這些,就是我們的「碎片記憶」 —— 它也是一種典型的「隱性知識」。

它們並未被真正忘記,只是因為缺乏連接和觸點,沒有能被納入完整的知識網絡之中,孤零零地漂浮在記憶的一隅罷了。

積累很重要,但學了沒多久就忘,怎麼辦?

碎片記憶是孤立的。記憶跟記憶之間缺乏足夠的連接,也就是缺乏有效的通道。

當它被喚醒時,只能激起一些起伏 —— 也就是「模糊的印象」,沒有辦法讓這個「激活」狀態繼續傳遞下去。

你一定也看出來了:碎片記憶,最本質的特徵是什麼呢?缺乏「結構」。

無論是顯性知識,還是技能、經驗、肌肉記憶,它們之間只有量級和場景的差別,但共同點是:都具備完整的結構,從而它們才能協同作用,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碎片記憶是零散的,孤立的,沒有結構。繼而,也就沒有辦法被我們利用起來。

它們會佔據我們的儲存空間,但我們卻沒法良好地把它們利用起來。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像電腦一樣,直接用一個「碎片整理程序」了事。需要用一些其他的技巧。

今天,這裡給大家一套記錄知識的方法,幫你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顯式化,外化成「顯性知識」,成為自己真正的知識積累。

積累很重要,但學了沒多久就忘,怎麼辦?

1. 每天一個知識點

把每天學到的新知識,不論是書、文章還是課程,都記錄下來。

通過這種方式,把知識進行外化,轉變成「顯性知識」。

那麼,為什麼要強調「每天一個知識點」呢?

非常簡單:我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客觀環境。乍一看,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太少了,但是碎片記憶之所以沒法「顯性」,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實際上壓根沒懂。

所以,這裡的記錄,並不是把它摘抄下來,而是需要符合兩個條件:

1)在弄懂它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出來;

2)在(1)的基礎上,用盡可能簡短的語言,提煉出它最核心的信息。

這兩點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所做的筆記,只停留在摘抄、心得的程度,完全達不到這兩個要求。

但單純的摘抄和心得,僅僅是「複製」和「儲存」,起不到將知識體系化的作用。

唯有用自己的話去提煉、濃縮,在這個加工過程中,調用自己已有的體系,橫向拓寬,從點到面,才能真正把一個知識點,納入你的知識網絡之中。

所以,哪怕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如果你能堅持這個做法,都是在最大化學習的收益。

長此以往,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學習」和「積累」的效果。

2. 結構化

在做每一天的知識記錄,如何才能更好地濃縮、提煉,同時拓展它的「觸點」,儘可能跟知識網絡聯繫起來呢?

不妨按照「結構化」的方式,事先設定好一個框架,用這個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

例如:

  • 本質:它的核心是什麼?我可以如何理解它?
  • 來源:它來自哪裡?為何會產生?原因是什麼?
  • 去處:它表現為什麼?我能拿來做什麼?如何操作?
  • 聯想:它跟其他什麼東西相關?可能會涉及到哪些概念?


舉個例子:

情緒反應

  • 本質:激素變化,下意識反應,應對環境的進化優勢
  • 來源:杏仁核活躍,抑制前額葉皮層
  • 去處:戰或逃反應,身體的高喚醒狀態;FESU模式,場景預演。
  • 聯想:三腦系統;CBT方法;《思考快與慢》……

任何知識點的記錄都可以去填寫這幾個問題。並在填寫時,儘可能發散思維、查資料,不追求絕對正確(實際也很難),重點在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讓自己的大腦參與進來,去思考、分析,對它進行加工。

經過這個過程,留下來的產物,就是一張完整的知識點。

當然,你完全可以有其他的「結構」,未必要用這個模式。只要注意保持一致即可。這樣,才能達到把知識串聯起來的效果。

閱讀是進食,但思考才是咀嚼。

3. 升維整合

記錄好知識點,並不是就放著不管了 —— 你需要不斷地對它們進行審視,整合起來,進行「升維」。

什麼叫升維呢?

多個知識點,可能能夠組合起來,合併成一張新的知識點,組成一個局部的小網絡,重新提煉、濃縮出來 —— 這就是一個升維。

因為我們的視角拔高了,原本的核心信息成了細節,成了另一個新系統的部件。

舉個例子:像前文的「情緒反應」,是一個知識點。那麼,等你對它非常熟悉的時候,不妨思考:

  • 有哪些卡片能跟它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系統?
  • 它本身屬於哪個更高層級的系統?
  • 如果把它本身看作一個點,我可以如何構造一個新的知識網絡?


這是一個不斷清楚舊知識點,組成新知識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些被清除的知識,並沒有消失,它們已經在你記錄和反芻的過程中,被納入了你的知識網絡,成為「顯性知識」的一部分。

而整合起來的新知識,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系統,開啟一個新的小網絡。

如果說結構化和觸點延伸,屬於「橫向拓展」,那麼整合升維,就是「縱向拓展」—— 唯有這樣,才能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儲存結構,以點帶線、面、體,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這就是一種對知識進行高維度內化和吸收的方式。

4. 轉化行動

無論任何知識,最終的方向,一定要轉化為行動。

同樣,也只有通過行動,我們才能完成整個「顯式」的過程。

每天抽出部分時間檢視知識點,並記錄隨時產生的任何念頭,寫到待辦清單裡面,作為一個小任務,安排時間讓自己去完成。

或者

主動去思考,這個知識點如何用到生活中?它可以優化我工作、學習、生活的哪個環節?它跟哪個場景是綁定的?

然後,

為這個場景和知識點,建立一個聯繫,讓自己能夠聯想起來,並將其應用到實踐中。

這就是一個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體系化的過程。

希望這套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把學到的東西真正用起來。

畢竟,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