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泡茶用茶漏嗎

茶漏是茶道六君子之一,常常被放置於公道杯之上,其作用是在倒茶的時候避免茶渣流入茶湯之中。

相較於公道杯,茶漏的使用頻率可能沒那麼高,關於茶漏該不該使用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爭論。不用茶漏是認為茶漏會影響茶湯的口感,特別不是專茶專用的茶漏會串味。用茶漏的目的就簡單了主要為過濾茶渣,是茶湯美觀和飲用方便。那麼,泡茶要不要用茶漏?

筆者認為從三方面考慮,一方面是茶葉本身的形態和其口感特殊性,一方面是泡茶者的泡茶技藝。最後是場合。

你泡茶用茶漏嗎

茶漏


茶葉本身的形態和其口感特殊性

從茶葉形態這方面來說,比如綠茶、烏龍茶等條形比較完整沒有茶碎的茶葉,一般來說不用茶漏。如果碎茶、普洱和白茶中的緊壓餅茶,一般考慮需要用茶漏。

那麼口感特殊性怎麼說,就如白茶中的白毫銀針,從其名字我們就能看出這款茶葉的特點,就是白毫二字,其口感中毫香和其他內在物質都是來自其中,使用茶漏會過濾掉一部分白毫而對茶湯口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類茶在沖泡過程中一般不使用茶漏。

你泡茶用茶漏嗎

白毫銀針

泡茶手法

這方面意思就是說用不用自己看著辦,泡茶技術好一點的,可以不用。對自己泡茶手法沒信心的,就老實用茶漏吧。

場合

這個怎麼說呢,做個比喻,就像我們自己家做菜和酒店做菜一樣,自己家做菜味道是擺在第一味的,而酒店做菜可能首要考慮的是品相。所以泡茶也一樣有這方面的考慮,如茶藝比賽等公開場合沒的說肯定要用。但是如果在私密環境,周圍都是自己好友,那就可以隨意一點。

前提

以上觀點基於茶漏對茶湯是有影響,至於怎麼影響,有個觀點我挺喜歡的。

當茶湯經過茶漏時,人家總要收些“過路費”。正所謂,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處過,留下買路財。當然,這個“買路財”不僅僅是茶渣。

當茶湯通過茶漏時,一定會損失部分香氣、滋味以及溫度。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茶湯的口感。個別幾粒茶渣,無毒無害,只是有可能會稍微影響茶湯的美觀。但用茶漏過濾茶湯,則損失了美妙的口感。

古代飲茶之法

如今中國主流飲茶方法,嚴格實行著茶水分離。茶葉沖泡幾次後,就直接丟掉。至於“漏網之魚”的茶渣,就一律使用茶漏進行攔截。

難不成,茶葉只能泡不能吃?一旦吃下去就會中毒?那中國古代飲茶人,又是如何對待“茶渣”的呢?

唐代陸羽寫作《茶經》時,茶葉的碎末還不是需要提防的“階級敵人”。相反,唐代人飲茶時,竟然還擔心茶不夠碎。

《茶經·五之煮》中記載:

“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

這裡面說的很明白,茶喝之前要“末”。也就是說,團餅之茶要碾成末才可以煎煮。為了怕茶含水量大不方便“末”,在前面還有“炙茶”的環節。將茶烤乾,才可以“末”的更碎。因此,才有了“候寒末之”的說法。

在《茶經》這段原文下還有一行註釋,用來解釋“末茶”時的注意事項。據說,碾成細米狀的是上品,要是碾成菱角狀那就能淪為俗物了。也就是說,唐代這個“末”的過程絕不是碾碎了就萬事大吉,而是已經形成了嚴格的操作標準。

《茶經》中有一系列茶器具,專門為了服務於“末茶”的環節。要將茶末好,需要用到“碾”。為了分出末茶的粗細,則需要竹製的“羅合”。為了方便取用“末茶”,還有海貝製作的“則”。

為什麼單單沒有類似如今茶漏的器具?因為磨成細米的末茶,並不需要濾出。不但不濾出,這些末茶要與茶湯一起嚥下肚。

不管是唐代的煎茶法,還是之後宋代的點茶法,一直沒有實行茶水分離。日本茶道,也是將抹茶粉與水充分融合後一起喝掉。日本這種“茶水交融”的飲法,明顯有著宋代點茶法的影子。所以,日本茶道里也沒有茶漏一類的道具。

之所以不將茶濾出,而是與茶水一起喝掉,最主要還是唐宋的古人太會過日子了。當時茶葉的產量很低,運輸起來又不方便。因此,飲茶是一件相對奢侈的事情。來之不易的茶葉,一定要最大化的利用起來。顯然,只是泡水喝太可惜了。

於是乎,古人不僅要“喝茶”還要“吃茶”。但是,幹嚼茶葉估計並不是太美好的享受。思來想去,便有了將茶“末”後,再進行煎煮或衝點的做法了。將茶“末”碎,不光是為了味道充分析出,更是為了容易下嚥。

唐宋飲茶之法,其實是中國傳統“惜物精神”的體現。

飲茶方法,歷經千年,多有變革。但對茶視若珍寶的態度,今天的飲茶之人未嘗不可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