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最新戰略:“三帶”串聯灣區城市

東莞最新戰略:“三帶”串聯灣區城市

東莞最新戰略:“三帶”串聯灣區城市

東莞重新定義現代產業體系。日前《東莞市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0-2035)》(簡稱《綱要》)印發,面對如何常葆領先的時代之問,綱要提出“亟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規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因而,“全球先進製造創新領航城市”成為東莞中長期戰略目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東莞在重新定義自身產業的同時,將全市產業資源進行梳理及區域分工,提出構建“三極三帶”現代產業體系總體發展佈局,重點升級“七大產業承載區”,打造東莞市現代產業發展新陣列。

直面問題求“破題”

《綱要》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剖析出臺背景,也就是東莞產業發展的現狀及當前國內外發展趨勢。多年的高速增長和開發建設為東莞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製造業集聚規模優勢突出,但同時也要看到,東莞市產業發展正面臨一系列突出短板和制約因素,而這一些短板在國內外競合發展中,成為東莞發展的掣肘。

如,東莞尚未形成梯度發展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儘管電子信息製造業作為東莞第一大支柱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支撐和拉動作用。其中,2019年電子信息製造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4.4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高達58.9%,與此同時,關鍵技術領域、重點行業企業不確定性因素的系統性傳導也積聚經濟風險。

新興產業雖然增速較快,但體量依然較小,龍頭企業數量不足,產業能級有待提升,引領全產業高端發展的作用尚未顯現,目前僅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千億,與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三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若干百億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差距較大。東莞迫切需要加快新動能的培育,完善企業梯度發展格局,推動形成多點支撐、產業融合、均衡可持續、抗風險能力強的產業格局。

另外,質量效應也有待提高,高端要素集聚不足,產業空間約束趨緊,這些問題均需東莞解決。

松山湖、中心城區、濱海灣組黃金三角

結合當下產業發展趨勢、大灣區發展機遇,連接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東莞提出,把創新作為東莞發展的第一動力,將產業規模優勢升級為結構優勢、質量優勢、創新優勢,高水平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以建成“全球先進製造創新領航城市”作為中長期戰略目標。

未來,東莞將加快壯大新興產業,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聚焦五大領域,重點突破十大產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鞏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柱效應,提升高端裝備製造業優勢地位,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打造萬億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對全市資源和優勢進行重新梳理後,提出以“三極三帶”的總體佈局和“產業承載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輻射帶動,提升空間品質、推動產城融合、加強區域協同,開闢產業體系發展新空間。

何謂“三極三帶”?就是採取極點帶動、三帶支撐、區域聯動的空間發展思路,以松山湖高新區創新引領極、中心城區服務發展極、濱海灣新 區開放合作極構造黃金三角發揮輻射帶動作 用,以西部高端高新產業帶、中部創新創造產業帶、東部智能製造產業帶串聯六大片區,融入灣區協同發展格局。

三條產業帶除了串聯六大片區,也承擔起串聯灣區城市的功能。其中,西部高端高新產業帶,向南加強與深圳大空港地區、深圳前海自貿區、香港地區、廣州南沙自貿區、 珠海橫琴自貿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等平臺和港澳地區的深度合作,促進區域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相互延伸,向北積極開展與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大學城、科學城等平臺的合作。

《綱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形成實體經濟、現代金融、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四大板塊協同並進。到2035年,科技、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建設成為全球先進製造創新領航城市。

轉化為數據表達,經濟保持中高速穩步增長,在2030年以前,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2035年前突破3萬億元。

圍繞企業各發展階段給予扶持

《綱要》提出三大支撐體系,包括資源配置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精準招商體系。

重構資源要素配置機制。《綱要》提出,建立健全“產業+空間+政策”三位一體資源要素配置機制,實現重點產業項目、高品質低成本空間和資金扶持、人才服務、快速審批通道等“政策包”的一體化配置。

“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保障對重點領域的長期穩定投入”。《綱要》提出,逐步建立企業綜合評價和差別化服務機制,優化產業資金引導政策,東莞市各有關部門集合政策資源,統籌安排財政資金支持新興未來產業發展。而在扶持政策上進行創新,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融合,圍繞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創新進行扶持。

東莞毗鄰廣深兩個一線城市,除了本土的培育,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招數是招商。《綱要》提出創新招商工作機制,搭建招商信息平臺,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分析手段,針對東莞市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方向和產業鏈薄弱環節, 建立完善政策庫、載體資源庫、項目庫、企業庫、機構聯絡庫、 重點經貿活動庫等專業信息數據庫和全市招商地圖。同時,突出“以商招商”作用,發揮已落戶企業品牌吸引效應,引導重點產業、龍頭企業招引擁有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吸引客商投資,完善產業鏈條。

聚焦

《東莞市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0-2035)》梳理資源,聚焦東莞重要潛力區域,充分發揮其不可替代、不可複製作用,提出集中力量規劃建設後發先至、跨越發展的“七大產業承載區”。過去東莞人熟悉的區域有了新的發展標籤。

重新定義 “七大產業承載區”

東莞國際商務區:全市金融主中心

發揮軌道交通和區域經濟輻射的優勢,突出市級CBD帶動作用,建設連接全球、領航東莞的城市前廳和服務經濟新引擎。

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引進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總部,立足東莞產業基礎,重點佈局以現代金融為代表的高端商務服務,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打造全市金融主中心,支持國際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加強與港澳廣深金融機構合作,匯聚各類金融機構的區域性總部,提升新興金融業態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的發展水平。

松山湖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有力整合國內外的一流研究力量,打造粵港澳區域創新的核心載體和國際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與應用創新,重點突破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引領未來產業的原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深度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積極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序推進大科學裝置在粵港澳大灣區共享共用。探索科技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研資金使用等機制體制與國際接軌。

交椅灣產業之芯:未來產業基地

突出濱海價值,發揮濱海灣新區開放協同平臺優勢,建設聚焦新興產業、總部功能引領的產業高地。

充分發揮莞港共建、聯合開發的優勢,統籌推進與深圳大空港地區的基礎設施銜接,發揮對臺合作優勢,加快新型產業載體和配套設施建設。發力5G、人工智能、智能終端等關鍵技術研發,率先探索高性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建設未來產業基地,吸引知名企業集中設立全球總部、亞太總部、地區總部,打造新興產業總部基地,建設先進製造業創新基地。

水鄉創新型經濟高地:灣區東岸創新型經濟新增長點

依託水鄉新城,充分利用珠三角中心腹地和區域交通樞紐的優勢,促進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創新型經濟新增長點。

匯聚穗、深、港、臺及國際優質資源,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高端服務業,支持企業設置華南地區總部、運營總部、研發總部等多形態的總部管理中心,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總部落戶,重點佈局生命健康產業,支撐區域新一代信息通信、先進材料、智能製造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發展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和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業。

粵海銀瓶科技生態城:東部新城市中心

依託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以“產、城、人”聯動發展為支撐,提升生態休閒旅遊功能,打造華南智造產業科技高地。

大力推動互聯網與裝備製造產業融合,重點發展高端智能製造裝備、工業機器人、汽車關鍵零部件製造、3D打印、工程專用設備、檢測試驗設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金融商貿、總部經濟、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打造東莞東部新城市中心。

莞深先進製造融合區:莞深合作試驗區

在東莞南站臨深片區,發揮交通樞紐和區位優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打造莞深合作試驗區、廣深港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依託贛深高鐵東莞南站,優化區域商務服務配套,推動城市品質升級,吸引高端要素在站場周邊集聚。

加快城市更新,統籌開發塘廈、清溪、樟木頭三鎮連片區域,推進建設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協同發展試驗區,承接深圳創新成果轉化和先進製造業轉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和高端智能製造創新產業載體,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高地,不斷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新空間。

東部智造示範基地:智能製造創新發展新樣板

依託東部工業園(企石轄區),以先進製造業為發展重點,與松山湖高新區聯動發展。完善生產生活配套,打造智能製造創新發展新樣板。

鼓勵東部工業園(企石轄區)和松山湖高新區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多層次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科技成果開發與產業化”的全過程創新成果轉化鏈條。依託深穗港優質資源,積極引進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企業,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3C產業智能數控設備、電氣機械設備、智能無人機等智能製造產業,佈局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

採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