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家人”能否守護孤獨?

共享經濟的大潮剛剛襲來時,誰又能想到,現如今連我們身邊最親密的家人都可以“共享”了,租家人,一種意在解決社會孤獨的“共享經濟”。

近幾年,日本悄然興起了一項“出租家人”的產業。Family Romance是日本目前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家人租賃公司,他們如今已有超過2200名員工,每月能接到兩百多人的代理服務請求。父母妻兒、老闆下屬、婚喪禮儀賓客……只有你們想不到的,沒有他們那租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日本老年人開始通過租賃子女、妻子,來感受家人的溫暖。孤身一人的西田一成,在妻子病逝、女兒離家出走之後,就通過租賃公司租了一對母女陪自己吃飯。

“出租家人”在日本市場廣闊,每次只要支付大概4萬日元(約合2500元人民幣),你就可以和租來的妻女組成“共享家庭”。你可以自主選擇你想要的家人類型,而且只要你願意且能夠負擔費用,就可以和租來的家人相處三年之久。

有人覺得這種行為虛偽、病態,但也不能阻止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著去租“家人”,並在這其中獲得久違的溫暖。

出租家人的興盛

日本的出租家人服務最早誕生在1989年的東京,二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那批人已經逐步邁入不惑之年,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大批為社會奉獻了一輩子的中年人被企業無情辭退,無數人在一夜間破產。

“出租家人”公司應勢而生,專門服務被子女冷落的長輩,這些人的子女大多因為忙於生計而無法陪伴父母。

2015年,東京畢業生招聘會上一名求職者正在看手機,日本金融危機後,年輕人工作更難找,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父母。

如今,隨著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的不斷加深,出租家人服務愈加火熱。連美國脫口秀演員Conan都曾專門去東京體驗了一次租賃妻子、女兒和父親的服務。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2019年7月發佈的報告,截止到2017年底,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515萬人,佔總人口的27.7%,居世界首位。但日本的總人口數卻在不斷下降,預計到2065年將會降到8800萬。

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也是日本老齡化加深的一個重要原因2018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7.32歲,男性為81.25歲,分別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這些日本老年人面對的不僅是日益衰老的身體,還有被迫獨自生活的窘境,很多子女把父母送進老人院。

根據2017年日本人口普查數據,日本人口在不斷下降,可家庭的數量卻在增加。這意味著在日本,單身家庭(一人戶)的數量將越來越多。

據專家預測,到2040年,日本將近40%的居民將成為獨居者。老齡化的趨勢和一人戶的增多意味著老年一人戶的增多,在未來還會有更多老人因為沒有家人依靠而獨自生活。

和獨居一起傾瀉而下的就是內心難以排解的孤獨,和子女分居的日本老人日常和孩子的接觸頻率極低,一週見面一次以上的比例只佔30.9%,只有一半的獨居老人偶爾和孩子孫子在一起吃飯。

不僅如此,在這些獨居的60歲以上老人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沒有朋友。這個比例遠高於老齡化同樣也很嚴重的德國、瑞典和美國。

沒有朋友,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會感覺被社會遺棄。孤獨使得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越來越弱,轉而對人類情感的追求。人類社會度過了以個人化趨勢為特色的第三消費時代,即將迎來重視“共享”、迴歸內心滿足感的第四消費時代。

孤獨的老人們沒有從親友那裡獲得角色加持,於是選擇了用金錢換取情感,排解自己的孤獨感,彌補自己在真實家人那裡的缺憾。即使知道那個所謂的家人,是自己花錢租來的,也還是有很多“租客”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就像我們中國有些父母會對那些甜言蜜語、噓寒問暖的銷售人員一擲千金一樣,也許這才是最孤獨的地方,一種意在解決社會孤獨的“共享經濟”,最終回到了“租來的家人無法成為真正的家人”的孤獨中。

孤獨會致命

獨居老人增多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孤獨死的增加。

孤獨死(Kodokushi)指的是日本人非自殺地單獨在房間裡死亡,並長期未被發現的現象。

據官方報道,在日本600多萬的獨居老人中,每年有3萬多人孤獨死去。而根據清潔公司的數據,現實數字可能會比這高出兩到三倍。

紀錄片《老年公寓清潔隊》講述了這一與孤獨死聯繫最緊密的職業,清潔員日常的工作就是清理死者的房間,這些房間大多在死者死亡之後的幾周甚至數月之後才被發現,清潔員進去之後面對的是:被腐屍喂大的成千上萬只蒼蠅和防毒面具都抵擋不了的惡臭。

影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死者們在生命最後一刻表現出的社交和生存慾望。一位橫濱的男性屋主死後,清潔員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堆寫有“請聯繫我”的卡片。

一位62歲的屋主在死亡兩個月後才被發現,而在房間裡,清潔員發現了一張他還沒來得及送出去的卡片,那是他生前用虛弱的身體寫下的最後兩行字“管理員,幫幫我”。

“管理員,幫幫我”,這是屋主生前最後寫下的求救信息。《老年公寓清潔隊》

雖然沒有官方數據,但中國的孤獨死現象從各種社會新聞中也可見一斑。

2015年11月,湖北下路一位獨居老人死在家中多年,被發現時,只剩一堆白骨;2018年底,安徽蚌埠一位六旬“空巢老人”獨自死在家中,一週後被鄰居發現,屍體已被家裡養的狗分食……

這些孤獨死的老人們大多無人照料,即使有親人,也會因為擔心困擾對方而選擇互不聯繫。

孤獨和孤獨死的增加部分地與傳統的家庭結構分離有關。西式的核心家庭形式取代了東方傳統的宗族式家庭結構,而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景氣,年輕人也逐漸“毫無慾望”,對於擁有物質和組建家庭的興趣日漸低迷。而只要年輕人仍然對於建立家庭的興趣不高,那麼孤獨死的問題就會一直惡化下去。

孤獨不僅會造成孤獨死,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通過調查和數據分析發現,和社會互動程度較低的人,死亡率要比平時正常社會交往的人高出50%,孤獨對於公共健康的危害甚至大於肥胖和抽菸。

在孤獨面前,中國老人鋼鐵般頑強

孤獨感不只在日本社會飆升,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和地區都避免不了這個問題。中國的老年孤獨現象同樣也很嚴重。

根據2014年的一項調查,中國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瘋狂猛漲中。

出於養老的壓力和排解孤獨的需要,也有很多中國老人選擇了退休後再就業。

據調查,在2016年我國勞動人口中,有超過十分之一是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四成的退休人員在退休後仍然選擇繼續工作,80後、90後的父母大多依靠再就業來養老。

前段時間,日本退休老人步行送外賣的新聞傳到國內,網上一片戲謔聲,卻不曾想,這樣“退而不休”的生活很有可能也在不久之後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氛圍。

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提議儘早建立老年就業市場。

銀齡老人們還會通過參加“老年大學”來充實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通知,我國目前已有700多萬老年人在老年大學等機構學習。

英語課、舞蹈課、攝影課……課程豐富的老年大學讓老年人成為一批戴著老花眼鏡、端著保溫杯的“小學雞”,也搭建起一座他們擺脫孤獨的避風港。

學習技能、擺脫孤獨、獲得價值感……老人們自己也說不清他們為什麼老了還要起早貪黑地受那份苦。只能有一種解釋:人類只有享受在群體之中時,才不孤獨。

與日本社會不同的是,中國的傳統家庭結構沒有崩壞得那麼厲害,老年人還可以通過廣場舞、太極拳、武術等廣場娛樂活動來使自己融入集體、免於孤獨。

雖然近年來廣場舞因噪音汙染和附近居民發生衝突的新聞時有發生,但從整體來看,社會對於老年人這一娛樂活動的寬容度還是很高的。

老年人們失去了社會的流動性,很難跟上年輕人的思想和生活節奏。長期的孤獨讓他們習慣於用更孤立的活動來應對孤獨,比如一個人吃飯、看電視、聽廣播,很少出門與他人社交。

子女自我獨立性越強的時候,和家庭就剝離得越遠。年老的話題似乎離年輕人還很遠,遠到我們無需多言,也讓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中國還有很多老年人正在孤獨且艱難地生活著。

日本的高齡問題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急需我們更多的關照。

作為子女,我們有義務幫助父母免於陷入“被遺棄”的自我懷疑和孤獨情緒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