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裝如何“避坑”,帶你認清互聯網家裝

家裝的基本過程是:思考裝修風格、

尋找家裝公司、購買建材和傢俱。

裝修風格:與自己的性情相契合

家裝公司:直接決定著裝修好壞

家居建材:主要看自己的預算了

家裝“避坑”第一招:選好裝修公司。

“家裝行業的水真的很深”!面對一無所知的全新行業第一反應往往是自學,在網上搜集裝修相關的裝修效果圖、裝修常識及裝修公司等相關知識。要想裝修好就必須得選好家裝公司。要想找到好的裝修公司,就得認清家裝公司。


認清互聯網家裝:

家裝如何“避坑”,帶你認清互聯網家裝


一、互聯網家裝行業大致存在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中介模式。在裝修公司和用戶間搭建一個平臺,賺取中介費。

第二種:企業整合建材供應鏈。 其線下的獲客主要是分給當地的加盟商來做。加盟商需要企業整合材料,企業需要加盟商拓展業務,雙方達成合作。

第三種:以純粹賣材料為主。 這類公司沒有實體店,客戶在線上選擇中意的家居產品下單購買。

三種家裝商業模式都在向互聯網概念靠攏,但是這個市場卻沒有因此實現“本質”進化。

二、互聯網家裝行業的狀況

互聯網家裝行業給公眾普遍的印象是:裝修價格低、簽約手續簡便、工期可跟進、缺錢還能貸款。有益於年輕置業群體的青睞。但網裝行業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階段後。然而,中國消費者協會一組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房屋裝修投訴5591件,較2017年同期激增114%,其中有不少是關於互聯網家裝平臺、企業“跑路”的投訴。狂歡之後,互聯網家裝市場逐漸顯露出焦慮與疲態。部分消費者也在負面新聞的影響下,對於互聯網家裝服務品質產生了質疑。那麼,這種號稱“短平快”、顛覆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家裝模式,究竟在“廉價”的背後,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貓膩?

1、多數互聯網家裝公司實際上屬於銷售公司。

多數公司只注重營銷不注重落地施工,公司的商品就是業主資源,客戶是工長,銷售方式為外包工程。公司一般會聘請幾位擅長銷售的室內設計師,負責向業主提供裝修意見並簽訂裝修合同,裝修公司再把訂單一口價包給工長即裝修施工隊。

2、短平快的背後,很可能是“地雷”。

1) “家裝的標準化是個偽命題”。互聯網家裝打的旗號是:一站式、標準化;按照平方米報價,是破天荒頭一遭。既然標準化,意味著最終產品能夠統一標準獲得,生產成本少,自然得低價、親民。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麼,全國的房型不一樣,怎麼會有所謂的標準化材料包呢?標準化需要特點就是快速響應,而裝修是個精細活,不一樣的需求和快速響應之間就產生了巨大的溝壑。

2) 利潤與品質背道而馳 :

在家裝過程中,絕大多數消費者固然看中性價比,但他們同時更重視品質。 而互聯網家裝玩家為了爭奪用戶,往往大打價格戰。據瞭解,很多互聯網家裝平臺、企業打出599元/平米、699元/平米的報價,且包設計、包主材、包施工等,遠遠低於市場1500元/平米的一般行情價。家裝是個超低頻服務,客戶往往裝修後才發現自己上當,但已經來不及了,數年後再裝修,可能已經忘了這家裝修公司 。 低頻、高客單價的屬性,使得家裝行業形成一種“賺快錢”的思維。這種情況下想要獲客,就必須以價取勝。

3、工程普遍外包,為利潤狠壓成本。

除了個別行業巨頭之外,絕大部分互聯網家裝平臺都沒有自建裝修團隊。“線上平臺獲客量徒增時,大量需求就需要社會上的眾多裝修隊配合執行。因此,說是互聯網家裝,但是多數平臺的實際”操作者“,都是傳統的線下裝修隊。裝修隊的包工頭,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某互聯網家裝平臺第三方合作服務商的負責人。

過去同樣一單裝修報價,利潤大多讓裝修隊賺了去。如今家裝被貼上互聯網標籤後,平臺、運營方不可能是“楊白勞“,它們自然也要從中分走一杯羹。“更滑稽的是,互聯網家裝報價要比線下裝修公司低很多”。一開始很多平臺是拼補貼,往裡砸錢換取註冊用戶、因為初期很多平臺獲得融資後,能在訂單上補貼給用戶一定成本,這樣裝修隊沒有少掙錢、用戶也覺得比較實惠。但是後來錢燒差不多了,一些平臺就直接要求第三方裝修機構壓縮裝修成本,否則就不派單。裝修隊要賺錢呀,那就在工時、材料上想辦法了。

這樣的工時,如此的材料,所裝修出來的房子質量能有多好?

4、合同手續繁複,摳字眼避免上當。

倘若簽訂傳統的裝修協議時,需要字字仔細,謹防“套路”,那麼與互聯網家裝平臺簽訂電子合同時,就該將偏旁部首都拆出來認真辨別。這雖是一句玩笑,但透著無奈與憤怒。互聯網家裝行業在經過幾年瘋狂擴張之後,已經在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更令人擔憂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正在逐步蔓延。

5、裝修的質量問題將無人承擔。

很多互聯網家裝平臺與裝修隊的合作,往往都是短期行為。倘若裝修後發現問題的消費者發起維權,平臺方自然難以再找到當時合作的團隊返修。而解決辦法,只能是隨意找找臨近地區的散工,上門應付一番。部分平臺沒有任何預算,能為用戶提供長期(三年)質保甚至整體重裝等服務。一旦出現投訴,踢皮球、拖時間,自然成了慣用“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