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提到,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同時也是中華兒女緬懷逝去的親人的傳統節日。

在這對孩子來說,比較陌生的節日裡,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瞭解節日內涵呢?




與孩子講述什麼是清明節


由於孩子年齡尚小,理解能力也不強,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用晦澀難懂的詞語跟寶寶介紹,要解釋得通俗易懂才能讓孩子接受。


你可以告訴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伯伯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而清明就是24個節氣之一。在這24個節氣中,每個節氣的氣溫、降雨等各方面都區別的。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其實,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部分地方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的風俗。



祭祀活動是一種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不過在這特殊期間,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文明祭祀。


家長們可以選擇敬獻鮮花、踏青遙祭、網上祭奠等;通過建立親屬微信群、微視頻召開家庭追思會,書寫寄語、製作思念卡、讀祭文等綠色低碳方式寄託哀思,提升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當然,孩子還小,認知水平很有限。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是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與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親人或祖先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那麼,爸爸媽媽也不要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死亡和出生一樣,與樹葉的生長凋零一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瞭解分為三個時期:


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

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


我們總是會死的,但愛,生生不息。



和孩子一起玩玩傳統遊戲


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遊戲,比如放風箏,就是古代清明節習俗。

古時候,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風箏。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清明節的習俗,還可以強身健體哦。放風箏時,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有利於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呢。

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帶孩子一起種花養草


清明正是春耕的好時節,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草的最佳季節。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


如果家長能夠教育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來熱愛樹木、花草和昆蟲等,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並植根於心中,並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

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清明節,我們該教會孩子什麼?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讓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氛圍,還可以學習相關的習俗和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