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食物裡的致癌物,很多人都忽略了

全世界每年死於肝癌中晚期的人數,已逾百萬,我國的死亡率更高!

根據肝癌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麴黴素、長期飲酒、藻類毒素汙染的水源、遺傳因素和一些化學致癌物與肝癌的發生息息相關。

在我國,黃麴黴素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多發的主因。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黃麴黴素,這種無處不在,又常常被人們忽略的致癌物。

1

黃麴黴素到底是什麼

黃麴黴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土壤中的細菌,菌絲生長時會產生毒素。它沒事兒就喜歡研究“生”孢子(一種帶繁殖功能或休眠功能的細胞),並把它們撒到空氣中傳播。

離開母體的孢子一出生就自帶“強盜”屬性,看到合適的寄生體就強迫別人和它“生娃”,最終代謝產生了黃麴黴素。

隱藏在食物裡的致癌物,很多人都忽略了

黃麴黴菌

2

黃麴黴素究竟有多毒

早在1993年,黃麴黴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

它的毒性有多強呢?

黃麴黴素比砒霜毒性大68倍!

黃麴黴素有十幾種類型,分別被命名為 B1、B2、G1、G2、M1和M2等,其中又以B1毒性最大。

當人體大量攝入黃麴黴素B1後可導致急性中毒的發生,出現急性肝炎、出血性肝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當持續少量攝入時,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生長障礙以及引起纖維性病變致使纖維組織增生,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針對黃麴黴素,尤其是B1這種類型,科學家們作了大量的研究,發現它在進入人體後,產生的一些加合物,在對人患肝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有相關研究報道表明,乙肝病毒和黃麴黴素B1具有協同作用,食用過量的含有黃麴黴素B1食物後的人群倘若又患有乙肝,則他們患肝癌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3

無處不在的黃麴黴素

受汙染的農產品

前文說到,黃麴黴菌廣泛存在土壤中。它最喜歡的溫度是28~38攝氏度,喜潮溼。故,潮溼地區的食品和飼料很容易被黃麴黴素汙染,如花生、玉米、大豆、稻米、小麥等糧食和油類產品。

受汙染的牛奶

黃麴黴素也存在於受汙染的動物性食品和奶製品中。

研究報道,黃麴黴素B1、 B2、G1、G2經常出現在農產品中。倘若含有黃麴黴素B1、B2的農產品被奶牛吃了之後,有一部分會分別轉化為黃麴黴素M1、M2進入牛奶中,這樣的奶牛產出的牛奶就含有了黃麴黴素。

發黴的食物

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食物裡,尤其是發黴的花生、玉米、芝麻、堅果等食物。

劣質芝麻醬、食用油

一些不良商家為節省成本會使用發黴的芝麻、花生製作芝麻醬、食用油。如這些原材料剛好被放在工藝簡單、無法對原材料進行精煉的小作坊里加工,那麼發黴食物中的有毒物質很難被去除。

廚房中的菜板、筷子

菜板、筷子在反覆使用過程中會出現磨損,這些磨損的孔隙也是黃麴黴素的潛藏之地。

4

攝入少於這個標準是安全的

黃麴黴素無處不在,防不勝防,再怎麼注意,都會或多或少攝入一些。因此各國根據自身國情設定一個“限量標準”,只要不超過這個標準,危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在中國,食品中黃麴黴素B1允許標準(GB2761-2011)規定:

玉米、花生油、花生仁中不得超過20μg/kg(微克/千克);

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過10μg/kg;

其它糧食、豆類、發酵食品中不得超過5μg/kg。

減少黃麴黴素的傷害,重在預防。

由於黃麴黴素是脂溶性的物質,只有達到280℃以上的高溫才能裂解,因此水洗和常用的烹飪方式都不能有效去除食物中的黃麴黴素。因此,發黴的食物,最好全部扔掉。即使切掉髮黴部分,也無濟於事。

此外,家中的食材應儘量存放在乾燥、陰涼的環境中,以減少黴變的可能。購買如花生米、堅果、糧食時應儘量選擇小包裝,不要長時間儲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