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撰文|趙固仁

洪武元年,剛剛登基的朱元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就深刻地認識到開展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由於早年失學,在戎馬之間朱元璋也不忘惡補學業,在他身邊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識分子,因此他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他奠定了明朝教育的基本範式。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相關畫面

在朱元璋的親自帶動下,大明的學校開始逐漸延伸到各地“太祖雖間行科舉,而監生與監舉人才用者居多,故其時佈列中外者,太學生最盛。”雖然明朝的國子監逐步成了科舉制度最為重要的搖籃,也是朱元璋在教育體制下的一次深度試水。但是,興建規模更大的學校,在朱元璋還是看來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洪武二年下發旨意說:“復我中國先王之治,宜大震華風,以興治教。今雖內設國監,恐不足以盡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以作養士類。”

因此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參加科舉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學校生員做官則不一定非要經過科舉,這種破除固態格局的模式,體現了朱元璋的軟實力建設的魄力。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明朝讀書人

國子監的前身是國子學,元朝時推出的一項教育和選拔機制。朱元璋做吳王后採用了國子監這一模式,並設置了相關機構和官員。如祭酒正四品,司業正五品,從祭酒到相關崗位都由吏部主管。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國子監已經不能滿足一個大明需要大量人才的輸送和培養。

正是看到了國子監存在許多弊端,因此朱元璋才力倡興建學校,讓天下更多的普通百姓人家的子弟能夠入學從而改變命運。學校的學生大體有兩個來源,一種是官生,一類是民生。官生又分為兩等,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士司子弟。官生大部分是由皇帝指派分發的指標,一般都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宿將的子弟。甚至朱元璋還親自對這些子弟們發表了一段生動的訓話:“男子漢家,學便學似父親這樣做一個人,休要歪歪搭搭地過了一世。你每(們)趁我在這裡,年年來扣頭,你每(們)還是挨年這歇來。你每小舍人,年紀少,莫要學那等潑皮的頑。……你每這幾個也年紀小哩,讀書學好勾當。你每學爾的老子行。”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國子監

因此在朱元璋看來官生入學的目的,是為了“皇子將有天下國家之責,功臣子弟將有職任之寄。”而他們學的也是“實學”,不必像文士那樣舞文弄墨。此前,官生數量較多,隨著不斷推進,民生開始大量增長,明朝學校教育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明代施行學校與科舉交錯的取士政策,“科舉必由學校而學 校起家可不由科舉”。也就是說,要參加科舉必須先人 學校學校中的佼佼者不經科舉也可以給官。但不同時期,對科舉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樣。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明代讀書人

朱元璋對學生還進行過一次頗為生動有趣的講話,現照錄如下:“恁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宋訥做祭酒呵,學規好生嚴南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個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後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們)都懷著異心, 不肯教講,把宋訥的學規都改壞了,所以生徒全不務學,用著他呵,好生壞事。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學事,他定的學規,想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鼻著懲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烏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令後學規嚴緊,若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浸頭帖子,講請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遷發煙瘴地面。”欽此!《謨訓考》如此長篇大論,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學生教育確實重視,甚至有點苦口婆心了。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朱元璋書法

在學生入學後享受許多待遇,包括免除役特權,除本身外,還免其家差徭役,讓他們安心學習。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學生過度參與地方事務,還特別兩條規定:“一今後州縣學生員,若有大事幹於己家者,許父兄弟侄具狀入官辯訴。若非大事,含情忍性,毋輕至於公門。二、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少,愚痴者多,其父母欲行非為,則當再三懇告。”顯然這兩條,前一條不許生員交結地方官,後一條是要使生員為朝廷服務,做好家庭的教育宣傳作用。然而遺憾的是,明朝後期,學校教育呈現衰微泰式,主要是由於科舉日重,貢舉日輕,科舉給學校造成了衝擊,加之例監生出現造成學生成分混雜,質量下降。

淺說明代教育:從國子監到學校,明朝讀書人的教育隱藏哪些特點

明代科舉

朱元璋甚至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對知識分子相當重視,最終促成了他搭建帝國的戰略佈局。大力發展學校,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大量培養人才,以此成就大明軟實力。

然而作為粗獷的帝王練就成高級知識分子後,也產生了一些負面,那就是他無端製造很多“文字獄”,親自參與刪除《孟子》並無辜掠奪了許多文人的生命。方孝孺曾在給好友信中寫道:“近時海內知名人士,非貧困即死,不死即病。”因此,明代的學校教育後的知識分子必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禁錮,但是從整體來看,明代的教育是空前覆蓋度最廣的,他改變了許多窮人讀不起書的情況,因此也出現 了許多從最底層的讀書人靠著學校一步步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