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說了一句對我們很有用的話

孟子見梁惠王說了一句對我們很有用的話

孟子

背景:

A

惠王,姬姓,魏氏,名罃(yīng),是歷史中一個著名的悲情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國君。他的一生,標誌著魏國的輝煌與衰落。有以下特點:

重視人才,關心人民,積極建設,努力爭霸。

接位時魏國遭遇到趙韓聯軍的攻擊,大敗之後險遭裂土。周遭虎狼,不重視軍事不行。所以雖然對王道仁義有所向往,然而對於孟子獻上的策略,只能參考,不能全面推行。

在接觸孟子以前,他兩次對仁的運用,其結果是導致給魏國樹立了東西兩大強敵,以至於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第一次縱放商鞅(公孫鞅)不殺,坐看其入秦,促成了秦國變法。

第二次孫臏逃脫入齊,促成馬陵之戰,孫臏對龐涓的成功復仇,所代表的是齊國崛起,我國軍事思想的一次成熟。

B

孟子稱其為梁惠王,是因為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

梁惠王的一生可以總結為:戰鬥建設的一生。


故事:

A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矣,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簡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首先說話了:“老人家這麼遠到大梁來,會對我的國家有利嗎?”

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談利?我孟子帶來的只有仁義而已。如果大王以能給魏國帶來利益取人,那麼今天大王問我,我孟子能給魏國帶來什麼利益,明天大夫們也會問我,孟子能給我的家族帶來什麼利益呢?免不了的,士子百姓也還是會問我,孟子能帶來什麼利益呢?可是我卻知道孟子不應該去滿足各位的利益。”

“高層中層底層,三類人的生活都在爭取利益的獲得,卻不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很危險的呀。有一萬乘戰車的國家中,人人逐利,那麼國君必被有千乘戰車的家族所滅。有一千乘戰車的國家中,人人逐利,那麼國家必然被有一百乘戰車的家族所滅。他麼所擁有的不算少了。然而如果以道義為後卻以利益為先,他們只能是不奪得國君的地位不會滿足。這樣的國家能不危險嗎?但是我孟子去知道,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 。因此,大王只需要推行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說利呢?”

延伸:

取代首富的人,是比首富錢財更少的人。

取代領導的人,是比領導地位低的人。

重視父母的言談,發展到反對父母言談的人,一定是他們的兒女。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因為推行的是利益。

擴展:

當人們認為生活中利益最重要,那麼不良競爭、暴力競爭、甚至戰爭,就不可避免。

人們內心的慾望被外界的語言、環境、思想等誘使,無限放大,逐利成為準則。那麼,沒有利益,誰還管你?利益夠大,當然可以藐視法律,親情,紀錄。

所以知道:

推行利益,是毀滅國或家或企業的方法。

推行仁義,才是興旺國或家或企業的方法。

應用:

A

給你一百塊,兒子,你把房間打掃乾淨。

現在當然看起來很乖。

他的慾望放大了你怎麼辦呢?

奪權就能把父母一輩子積累的財富全弄到他手中。當他這麼想了,你怎麼辦呢?

教育孩子用情,別用利。反著幹,只能讓家中出亂。

B

這個月做到十萬業績,獎勵提成6個點。

員工肯定很積極。

他做不到你會不會不給錢?那是當然。

所以你們是利用關係。

如果有機會,員工會不會把你拉下馬?會不會出賣你?你怎麼辦呢?

團結員工用義。某某,雖然我是你老闆,但你幫了我,我也該幫你,關心問候才是法寶。

C

沒有一半利潤,這個生意做不成。什麼?你說幫你?我是商人,在商言商,只講利益。

李嘉成這麼講,你看他怎麼對兒女講,你看他對恩情如何回報?

在商言商,是個盾牌。當真了,就是傻。

老實講,利潤不多,我真不應該參合你的事情,不過呢,人有三窮三富不到老,誰還沒有點難事,我們一起度過,以後你也要幫我。

生意講和氣,寧肯虧本,不願樹敵,路才長。

總結:孟子見梁惠王說了一句對我們很有用的話,不談利益。它是安全的保障,和平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