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之“四門”原理如何運用?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這就需要來研究詠春拳“擋四門”原理了,在這裡且簡稱為“四門”原理。 

詠春拳之“四門”原理如何運用?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如右圖所示/本圖為李小龍早年所繪)。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為“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向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包括拳或掌)向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為“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外,或擋向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儘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為“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為“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要害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鋒處),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並準確擊中了對手。

詠春拳之“四門”原理如何運用?

詠春拳之“四門”原理如何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