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區蘋果、川道藥材、河岸花椒、山區養殖 雷塬產業“雷”聲響 脫貧致富奔小康

塬區蘋果、川道藥材、河岸花椒、山區養殖 雷塬產業“雷”聲響 脫貧致富奔小康

本報記者 郭雷 通訊員 幸莉莉

暖春已到,農耕時節,一切都散發著勃勃生機,在宜君縣堯生鎮洛河西岸邊,雷塬中心鄉村兩級幹部組成的生產隊伍正在為楊柳塬村群眾義務栽植花椒樹。幹勁十足的他們挖出一個個承載夢想的樹坑,種下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幅豐收致富的景象彷彿已浮現在他們眼前。

岩石地貌、氣候乾旱,祖祖輩輩都守著這片貧瘠土地的楊柳村人至今都想不到他們能在這片土地裡種出新生活。

時間回到3年前,2017年,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地質條件,雷塬綜合服務中心組織鄉村兩級幹部先後4次前往外地考察學習,最終,決定發展花椒種植產業。自此,召開動員大會、確定了花椒產業種植的發展方案、邀請專家進行現場培訓。截至目前,雷塬共種植花椒4500畝,洛河西岸花椒產業帶基本形成,今年已開始掛果,預計每畝將為群眾帶來6000餘元的收益,並計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2100畝。

“現在我們的洛河西岸花椒產業帶已初具規模,今年到了掛果期,群眾今秋就會得到不錯的收益。去年,在楊凌農高會上,我中心與陝西盈廣隆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擬在楊柳塬村流轉土地500餘畝,建設標準化花椒示範園,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加快雷塬花椒產業規模化發展。”雷塬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郭延紅說。

楊柳塬村的花椒種植只是雷塬服務中心發展產業的一個縮影,現如今中心“塬區蘋果、川道中藥材、洛河西岸花椒、山區適度養殖”的產業佈局在雷塬已基本形成。

那邊在栽種,這邊忙收穫,雷塬中心九寺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裡,機器轟鳴,一派繁忙的景象,群眾整齊有序的收穫著丹參苗。在政府引進了宜上豐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後,群眾把原來種植玉米的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給企業,比原來一畝玉米400元的收入高出200。同時,讓企業參與“菜單式”產業扶貧,帶動27戶貧困戶種植丹參,戶畝均淨收入1500元。群眾還可以在基地務工,不出遠門每人每天就可以得到100多元的收入,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帶動作用顯著。群眾增收的同時,該基地培育的丹參苗還遠銷到河南省、安康市、旬邑縣等地,僅育苗一項收入就達到約260萬元,還組建了由博士生、研究生組成的研發創業團隊,與陝西起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和天士力集團建立了合作關係。

近年來,雷塬綜合服務中心建立“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模式,帶領群眾積極發展花椒產業。立足優勢,科學制定雷塬中藥材產業發展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3年內建成4箇中藥材產業專業村。同時,依託九寺村有山有水的自然資源,積極爭取以中醫藥保健養生、農家樂、蓮花觀賞、鄉村垂釣、生態蔬菜瓜果採摘等特色產業為主的鄉村康養休閒旅遊項目,力爭將九寺村打造成集生態、休閒、旅遊、養生為一體的康養旅遊示範村,郭延紅介紹說。

對於脫貧攻堅工作,感受最深的依然是廣大的貧困群眾。對皇后村已經脫貧的群眾陳立新而言,這兩年的日子好像重生一次。早些年,他因意外失去了右手,父親和妻子相繼病逝,留下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與自己相依為命,日子很是艱難。

2016年,在國家移民搬遷政策支持下,陳立新一家三口搬進了60平方米的歐式建築小洋房,這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於是,他承擔起村內保潔員的職責,每個月可以拿到500元的工資。2017年,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發展花椒種植,今年,5畝多花椒已經進入掛果期,另外,他還種了20多畝玉米,養了5頭關中黑豬,年收入可以達到三萬多元。不久前,陳立新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19年全市脫貧致富標兵。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新聞聯播節目裡聽到的講話,這兩年正在我身上發生,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我信心十足!”陳立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