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1938年就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攻擊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1937年全面開始,到1938年武漢會戰後,日本軍停止了全面攻擊。從那時起,抗日戰爭進入了持久戰。根據教科書,日軍失去了繼續攻擊的能力。小編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日本已於1944年山窮水盡了,日本軍隊發動豫湘桂會戰,大敗百萬國軍。1944年,日本軍隊通過中國大陸的交通線,貫穿支那派遣軍的各部分,與海上交通被切斷的南洋日軍聯絡,破壞了在中國的美軍空軍基地,為了保護本土和東海上的交通安全,開始了豫湘桂會戰。

日軍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1938年就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攻擊

在這次戰役中,國民黨軍大敗,國軍失去了50-60萬的兵力、7個空軍基地和36個機場,失去了國土20萬平方公里、6000萬的人民。那麼,問題已經來了。日本軍隊在1944年也這樣打過,為什麼在1938年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攻擊?首先來看看1938年的情況。當時日軍已經攻佔了中國東部。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一部分中部地區。國民黨軍隊在地理上撤退到更險峻的中西部地區固守了。

這時,如果日軍攻擊固守在危險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就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此時的日本國內在對中國的戰爭中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日本的軍國主義者也不能使日本像當時的納粹·德國一樣全面地攻擊國家。因此,這個時期對中國來說是全面戰爭,對日本這個國家不同。另外,正如剛才所述,日本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那麼,一定要加強對佔領地區的支配和經濟剝削。這需要很大的兵力來維持。因此,日軍在中國的兵力確實捉襟見肘。

日軍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1938年就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攻擊

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殘留在日軍佔領地區的國民黨軍對日本軍佔領地區的統治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因此日軍必須集結兵力對這些抗日武裝進行包圍討伐。國民黨當局為了推遲日軍的攻擊,多次與日本進行了秘密談判。譬如山西的閻錫山好多次玩了日軍。這些條件使日軍對中國的侵略步伐變得遲緩。1943年秋天以後,日本形勢變得非常嚴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失敗,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南洋日軍面臨著被切斷的困境。

日軍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1938年就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攻擊

美軍在中國的空軍基地和機場放置,對日本本土的空襲也使日本的高層開始害怕。為此,日軍已經處於困難狀態,才集中兵力從中國戰場尋求突破,制定了固守大陸堅持長期戰爭的計劃。對於湘桂會戰的失敗,國民黨的高層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日軍的戰略頭目作出的錯誤的判斷。戰爭中指揮失誤是這次戰爭的重要原因。國民黨的軍隊腐敗、墮落也是這次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駐紮在河南地區的湯恩伯部隊。湯恩伯治軍不嚴,允許部下在河南地區逞威為福,魚肉百姓根本不顧當時已遭受嚴重乾旱的平民。湯恩伯被稱為河南地區的“湯災”,河南的平民稱湯恩伯為土匪。在河南省,國民黨軍在37天內失去了38座城,湯恩伯部一起逃跑,追殺百姓,致使許多百姓幫助比較“仁慈”的日軍追擊湯恩伯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