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在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王朝裡,遼被視為一個可圈可點的王朝:因為遼朝和滿清一樣,可以解決好遼境內多民族問題,不過,和滿清不同的是,遼並沒有針對漢族知識分子推行文字獄政策,單就這點來說,遼的統治十分成功。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甚至遼朝在末代皇帝天祚帝在位時期,大遼大勢已去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漠北部族還是出兵援助天祚帝,並且耶律大石向西域逃亡的時候,一路上也有漠北部族的人幫忙。從這可以看出,即便是大遼處於末世,也還是有人念著大遼的好。

而漢族知識分子認同大遼,其根源在於大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態度。

契丹發展史

說起契丹,要從東胡說起。

早在戰國時代,匈奴和東胡,就對中原虎視眈眈。不過論起威脅,匈奴長期大於東胡。比如戰國中的實力最弱的燕國,還能從東胡手裡搶走大片土地(按:瀋陽城的締造者燕國大將秦開,就是從東胡手裡奪取遼東大片土地)。到秦漢交替時期,東胡被匈奴征服。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東漢時期,東漢朝廷出擊北匈奴,北匈奴向西域逃竄,隨後下落不明(按:北匈奴前往歐洲一說不嚴謹)。而南匈奴此時早已內遷,這導致匈奴故地成為真空。於是,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東胡後裔——鮮卑人,入主匈奴故地,成為中原王朝新的邊患。

而契丹大約是在東晉時期,從鮮卑部族裡分離出來,成為獨立族群。在唐朝,契丹曾是大唐在東北的長期邊患。武則天曾多次發兵討伐契丹,最終因為用人不明,而遭到契丹挫敗。不過總體來說,契丹也知道長期和天朝大唐打仗,自己肯定不佔便宜,因此契丹往往在合適的時候主動向大唐稱臣,而大唐朝廷也樂得接受這些外臣——要知道,勘察加半島上的流鬼國尚且能得到大唐朝廷的禮遇,更何況近在咫尺的契丹?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大遼的建立

根據《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的時候,契丹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狀態。契丹各部的聯盟盟主,奉行“任期制”,每隔幾年一替換。

此時大唐處於亂世,耶律阿保機也渴望像大唐那樣,真正意義統一契丹各部,做像大唐皇帝那樣的契丹皇帝。而這也說明一點:那就是耶律阿保機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

耶律阿保機在夫人述律平的支持下,禮賢下士,招攬了不少漢族謀士,而後,按照中原的先進體制,結合契丹部族的客觀情況,宣佈自立為契丹的天皇王,歷史上的遼代,就這樣開張了。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大遼開張的時候,唐朝也被後梁王朝所終結。中華大地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並且,中原軍閥的混戰,大遼(按:遼時常更換國號,為行文方便,以下統稱大遼)也時常參與:比如後梁和晉國(軍閥李克用父子的割據政權,後唐政權的前身)之間交戰,大遼曾參與過;後唐內戰,駙馬石敬瑭請求大遼出兵援助,大遼也曾援助過,甚至後晉末代皇帝石重貴還是在大遼的地盤上過人生最後的幾十年。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當然,中原朝廷有時候也干涉一下大遼的事務。比如耶律阿保機死後,原先的皇位繼承人耶律倍受到述律平太后的迫害,於是逃亡中原,得到了後唐朝廷的收留。而從大遼和這些軍閥政權之間的互動可以看出,這些漢族軍閥真心沒覺得大遼是外人,甚至可能將大遼視為唐朝留下來的一支少數民族軍閥政權,雖然不是漢人,但好歹也是一家人,從這也可以看出大遼的漢化程度。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大遼的漢化

耶律阿保機是歷代少數民族的太祖皇帝中,漢化最為嚴重的一位。

清太祖對漢族文化並不感冒,而元太祖是否會說漢語都是難以確定的事情;金太祖和金太宗對中原文化也知之甚少。

而大遼則是少數民族政權中的小清新。因為根據史書記載,大遼開張的第二年,耶律阿保機就舉辦了祭孔大典,表示大遼朝廷尊奉儒家學說,奉孔子的學說為大遼官方思想。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甚至耶律阿保機還在姓名上奉行雙軌制:對於契丹人,他的名字叫耶律阿保機,而對於漢人,他的名字叫劉億。這也是耶律阿保機的一種表態:那就是自己既是契丹人的皇帝,也是漢人的皇帝。

並且,在民族起源方面,耶律阿保機和後來的大遼史官,還做了一番論述:那就是論述自己是黃帝后人,和南方的中原漢人,是平起平坐關係,不論文化還是血統,都不屬於蠻夷之列。

而黃帝后人這一論述,其中的玄機可以用別有乾坤來形容。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翻開太史公的《史記》,我們會發現,在先秦時代,周人、楚人、吳人、越人、匈奴人以及秦人,這些族群在當時是各自獨立的:比如周將楚視為蠻夷,而楚在自立王號的時候,也承認自己的蠻夷。並且楚文化和周文化確實有很大差別。至於秦,也被視為戎狄的一家子。匈奴和越人,更是蠻夷的代名詞。

但是,這些族群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黃帝。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匈奴人和越人之間的關係。匈奴人是生活在長城以北的牧民,過著草原牧歌般的生活,以放羊為生;而越人生活在浙江沿海一帶,以捕魚為生(《史記》形容越人的生活是斷髮文身),而根據《史記》記載,匈奴人和越人是一家子:越人的祖先是夏王少康的庶子;而匈奴則是商湯滅夏以後,夏的殘餘部族北上逃亡後的後人。

契丹阿保機:我們耶律氏姓劉,也是“華夏兒女”,與漢族平起平坐

契丹論證自己是黃帝的後人,也是利用這一體系:按照契丹的論述,契丹本是鮮卑的一支,而鮮卑的始祖,是黃帝的一個兒子,遷移到塞外以後,繁衍生息的後代。和當年的匈奴一樣,雖然和漢人族群不同,但也有著黃帝這個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