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閒暇時間看看影視劇,除了娛樂消遣之外還能在不經意間漲漲知識。像《法證先鋒》中法證組的第一定律——

羅卡定律

羅卡定律是法證之父羅卡建立,也稱為羅卡交換定律。兩個物體接觸,必然會發生轉移現象,在犯罪現場,嫌疑人必然會帶走一些東西,也會留下一些東西,簡單來說六個字,凡走過,必留下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還有《讀心神探》,讓瘋子第一次認識到微表情在審訊破案時的作用,美劇《Lie to me》也有講這方面的內容。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瘋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個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而且相當普遍的心理學問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01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第一次發現是在一起劫案的人質身上,又叫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簡單來說,就是受害人對施害者產生感情,並反過來幫助施害者的一種情結。當然,隨著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對這一現象的深入研究,這種描述就不是那麼準確了,這方面我們稍後結合影視劇細談。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兩名歹徒在行動失敗後,劫持了四位銀行職員作為人質,並與警方開始了近六天的對峙。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130個小時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在歹徒投降放棄後,事情卻發生了出人意料的轉變。四名人質對警方的解救行為並沒有產生感激,反而在後續的調查取證階段採取對抗的態度,他們拒絕出庭作證,還為歹徒籌集辯護資金。最最不可思議的是,一位女性人質竟然愛上了一名劫匪,並在他服刑期間與之訂婚……

這一系列的變化讓人們瞠目結舌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學家的關注。他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心理狀態並不是單純個例,而是很普遍的存在。這一令人驚訝的結論,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人們迫切的想知道其產生的原因。

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每個人對恐懼的承受能力不同,但都會有一個底線,這是生理需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以人質和綁匪的關係為例。人質的恐懼是生命受到威脅,當意識到自己無法法抗時,就會在潛意識中將生存權交給綁匪。綁匪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引起人質巨大的心裡波動。當這種恐懼到達極點的時候,綁匪給人質的一口飯,一口水都會讓人質產生安全感,進而轉化成感激,依賴甚至是信任等等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緒會越發的清晰,強烈,所以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種種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好像打一棒子給個甜棗,很可能產生的不是怨恨,而是感激。

02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人,二是對物。

先來說對人,這種現象常見於人質-綁匪,戰俘-敵對軍人等等對立人群之間。

不知道大家看過《談判專家》沒有。是香港電視影業有限公司於2002年出品,由歐陽震華,郭可盈,張智霖,文頌嫻等主演,講述的是警察談判小組的故事。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在本劇中的最後一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現了。

起因是一起工傷索賠事件。大智,大勇是昌隆公司員工。大勇在工作中受傷住院。大智得知美國的一項新醫療技術可以幫助大勇,可醫藥費之高並不是他們能承受得起的,所以找到昌隆協調索賠問題。

不料昌隆公司拿出當日相關文件,證明大勇並非工作期間受傷,公司不承擔責任。感覺受到欺壓的大智,在激憤之下攜菜刀闖入昌隆公司,脅持眾多職員,與隨後趕到的警方形成對峙。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為了搞清楚辦公司內部情況,警方提出為人質提供水和食物,想要藉機偷偷安裝攝像頭。本來行動很順利,大智並沒有發現,沒想到是一個人質發現以後告訴了大智,情況急轉直下,送食物的警察也陷入危險。有專家看出這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現了,他們找回有著豐富經驗的歐陽震華,並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法案,化解了這起劫案。

從故事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現的幾個關鍵步驟:

一是恐懼,大智拿著菜刀,砍傷了保安,情緒激動,隨時都有可能再傷人,讓受劫持的職員切身感受到了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二是隔離。職員被關在辦公室裡,不清楚外邊警察的行動也就產生了孤立無援的感覺,心神激盪,急需要找到可以帶來安全感的依靠。

三是依賴。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大智並沒有傷害他們,反而同意警方帶保安出去治療,還給人質水和食物,讓職員們產生了一種扭曲的依賴感。再加上大智講述自己的遭遇,又使得人質產生同情,憐憫,感激等等複雜情緒,進而發展到第四步。

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現。人質開始與警方對立,他們潛意識裡會認為大智和他們是一夥的,威脅到大智就是威脅到自己。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是對人,也是社會學家最初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認知。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在很多方面都有這一現象存在。

《肖申克的救贖》,很經典的一部片子。在豆瓣電影Top250系列中排名第一,評分9.6。94年上映,講述的是青年銀行家安迪自我救贖的故事。

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監獄中服刑幾十年的老布克刑滿出獄,可他卻對這座剝奪了他自由的監獄充滿依戀,甚至不惜舉刀殺人,只求繼續服刑。當他走出監獄後,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什麼讓警察與受害人對立?淺析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用劇中摩根弗里曼的話說,起初你討厭它(監獄),但你發現自己反抗不了,然後你只能適應它,習慣它,依賴它。

這也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之一,而且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存在。

其實仔細想想,影視劇中還是有不少有意思的知識點的,讓瘋子好好想想,我們下期再聊點別的。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我是老瘋子,大家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