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溫馨提示】

長文!長文!長文!

請確保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沒有人打擾之下,做好30分鐘的準備,四縱四格分析法是個整體系統分析法,可以非常客觀的幫你分析做“任何選擇”如果你已經準備好,那就開始吧!

前言:

德魯克有句名言:“沒有度量就沒有管理”如果用作選擇“沒有分類如何選擇?”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你選擇的前提,你真的懂得選擇嗎?你是在做選擇嗎?

四縱四格分析選擇法(1)

一、基本觀念是選擇>努力,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隨之而來的是選擇過後帶來結果,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選擇的結果是“正確,有效,增長,幸福,快樂等..符合自己的期望值”,而難點在於“選擇”前怎麼科學的思考?又如何正確的思考?又是那些維度影響選擇?最後形成結果?接下來我們系統的拆解分類一下。

這個世界是系統性,所有“人物事”都在一個系統裡,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東西是分割的,人只是整體裡的一個要素或粒子,我們的思考邏輯都是先從整體(世界觀)去看,然後影響到個體(人生觀),做出選擇(價值觀),然後帶來結果。

按照“因果關係”倒推回來,如果結果出現錯誤(不符合期望值),那就有可能“選擇”出現錯誤,選擇出現錯誤有可能是“價值觀”出現錯誤,價值觀出現錯誤有可能是“人生觀”出現錯誤,人生觀出現錯誤那就是“世界觀”出現錯誤,那什麼是世界觀呢?先看圖: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大部分人看世界是確定性,比如說你覺得“努力”=結果,NO這個世界上努力=≠結果,結果有可能跟努力相關,也有可能不相關,也有可能只是一個因素,但它一定不是全部。很多科學理論或者公式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它都是成立,但是換了一個條件或環境又不成立,愛因斯坦這個大神還喊出過“上帝不搖骰子的”但近年來量子力學發展某種條件下“上帝是搖骰子的”,人們“埋怨、不理解、委屈等情緒“都是建立在“確定性——期望值”下才產生的。

二、既然這個世界是即確定性又不確定性,那怎麼做選擇?是不是就不用選了?反正選擇啥都是“確定與不確定”那就看運氣,那如果是這樣子就沒有必要稱之為“選擇”了,我們在增加兩個屬性“可分解與不可分解”然後形成“四象圖”如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確定性+可分解&不確定性+不可分解,為什麼要加可分解&不可分解,很多人事物雖然是確定性結果,但是因為人們對人事物的理解不夠,智慧不足沒法形成有效的科學分解,比如說古人確定性每天日落日下,月滿月缺,偶爾看不到因為雲的關係,有時候會被狗吃了“突然沒了”(日食),分解出12時辰(24小時)SOP,然後根據SOP拆解出四季循環的PDCA。

①“確定性+不可分解”古人還是無法解釋太陽為什麼會每天升起下落?人的大腦需要有個答案才停止分析思考啊,最後就寄託“神秘的力量”比如有個人騎著車拉著太陽天天跑(希臘太陽神阿波羅),有個人叫炎帝啊等等來解釋神秘的現象。

你不能科學解釋這個現象意味著“不可分解”不可分解=無法重組,無法重組=無法衡量,無法衡量=無法管理,無法管理=不可控,你總不能出現日食時說狗吃了,然後你敲鑼打鼓的,太陽又出現,你說狗被你嚇壞了吃不下吐出來了,你老這麼解釋,這不太合適吧?那就需要上升到確定性+可分解。

②“確定性+可分解”過了幾千年,有個不要命的哥們叫哥白尼通過“哥倫布實踐航海”證明地球是圓的(確定性)分析出壓根就沒有騎著車拉著太陽的哥們“日心理論”進而發表出書,因為工具升級(望遠鏡)在有一個哥們“伽利略”通過觀察計算證明“日心理論”,通過分析分解得出太陽偶爾看不到的原因是因為“背光”連成一條線(可分解),那人們就不用敲鑼打鼓趕狗(可控),騎著車拉著太陽的哥們也下崗了。

③“可分解+不確定”經常說很多結果的過程都是可提煉可分解的,但是你讓他重新做一遍,有時候靈,有時候又不靈,比如說很多成功人士的分解過程跟總結都是很好都是對的,但是你讓他重新在做一遍“有可能成或有可能不成”這種不確定原因是1.依賴特定環境跟條件的因果推論的總結,需要同等環境跟條件,才能複製成功。2.結果的分析提煉認知不夠,無法對事物有效拆解。

④“不確定+不可分解”你都不確定怎麼分解?一般看到這樣直接繞開。但有一種情況下你也會往死裡衝,你的確定條件本身就是錯的(起點)所以路徑分解出來就是錯的,比如說你想不借助外力的條件飛上天,正常人會覺得神經病,不排除有極少數人先人託夢,認為自己得道昇仙,找個懸崖往裡跳,大概率結果粉身碎骨,小概率忽然有陣風從谷底往上吹,真把你吹上天,你認為自己已經得道成仙往更大的山谷去跳,改革開放頭10年就有這種效果,而且當時大部分創業者再往後結局都很悲催。

五、“分類後的策略選擇”德魯克有句名言:“沒有度量就沒有管理”可以翻譯為“沒有分類如何選擇?”上面四大類是分類的前提,也是策略選擇的前提,分類完畢做出選擇看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①確定性+可分解的(99%概率選擇)如果這個人事物的“選擇”從目前看是符合確定性原理(已經有結果)而且能分解非常清晰,這樣選擇會非常迅速,心裡狀態:堅定信心。

②確定性&不可分解(70~80%概率選擇)如果這個人事物上的“選擇”從目前看是符合確定性原理(已經有結果)但卻沒辦法一下子分解的清楚,這樣選擇猶豫一下,心裡狀態:大概率常識。

③不確定性&可分解(50%概率選擇)如果這個人事物的“選擇”從趨勢看貌似可行,而且分解步驟邏輯非常清晰,有概率從因推斷出果,這樣符合可分解的特性,猶豫不斷,來回思考,賭一把的心裡。

④不確定+不可拆解(1%概率選擇)結果不確定,思路不清晰,因果推斷混亂,不要妄想,小概率成功,直接放棄。但如果是用極少的代價,符合價值觀順勢而為也可考慮。

五、現在分類完畢選擇起來好像比以前清晰了,用幾個維度一分析效率也比以前高了。可是真的是這樣了嗎?這個世界就這麼簡單分分類就行了?NO!!還遠著呢!因為世界是動態的,甚至它有時候糾纏的,你壓根就分不清現在什麼階段,你如何對錶做選擇?看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選擇難點就在於它是動態的,它不是應試考試:你知道答案,看到問題,填寫答案,得分。它是實戰考試:你知道答案,問題動態,答案動態,填寫答案,得分&失分?它動態循環不斷在演變當中,從不確定到可分解然後到確定再到不可分解,甚至它是四類糾纏在一起,你問題都無法歸類清楚,更加無法填寫答案。

四縱四格分析選擇法(2)

一、回顧上期:上期講“世界觀”是選擇的大前提,也給出了一些分類策略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手上雖然有答案,但“人事物”是動態甚至有時候是糾纏只有先找到“問題”你手上的分類策略才能起作用,如何定位“問題”就變成關鍵,我們引入一個定位系統“人生觀”來作為座標。

二、什麼是人生觀?:人生的時間與浩瀚的世界觀比起來變得非常短跟渺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追求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需要做什麼這就是“人生觀”。

①比方說現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而你恰恰是一個有志青年,這時你會喊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時就形成人生的“追求”然後你根據追求結合現有能力資源形成一個“切入點”憤青、士兵、將軍等等之類的社會角色“定位”最後你根據角色定位形成“需要做什麼”開始運營你輝煌的人生。

②你也可以喊出“國家興亡活著最忙”結合自己的能力資源找個山洞躲起來,老婆孩子熱炕頭,開始運營你幸福的人生。

③但如果現在是太平盛世,國強民富你喊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就不太適合吧,變成“反動派?恐怖分子?”所以人生觀的選擇是基於世界觀的大圈之下,人生觀出現問題大部分是世界觀出現問題,角色定位可以慢慢尋找調整,需要做什麼無非是方法問題,但是“世界觀”錯了那就一切都錯了,所以對世界的認知是起點“確定性+不確定性+可分解+不可分解”構成了這動態複雜糾纏的世界。

④不管你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還是“國家興亡活著最忙”,這個大前提是你要有個對標,有了對標就會形成“期望值”人生幸福不幸福,快不快樂,好不好,喜歡不喜歡,都跟“期望值”有關係,最後形成“人生觀=人生追求目標=<>期望值”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三、什麼是期望值?:什麼叫好?什麼叫壞?什麼叫幸福?什麼叫不幸福?它跟努不努力,錢多錢少絕對值沒有太大關係,它跟期望值設定對標對象有關係。比方說疫情早期,全世界只有中國發病最高,這時候覺得我們怎麼這麼命苦?上帝這麼鍾愛中國?過段時間中國疫情控制住了,國外開始氾濫,突然覺得身為一箇中國人太幸福了,上帝還是很公平的他的愛遍佈全世界。你看這個轉變跟多少沒關係,都是來源於對比形成“期望值”線,高於這條線“超出期望值”低於這條線“低於期望值”“持平叫符合期望值”。

四、管理期望值:上面說道“幸福感的高低”跟絕對值好像沒有太大關係,跟“我”“他”的對標形成“期望值線”有關係,到底是什麼導致我會有興奮跟失落的感覺,原理就在於對“我的自我認知”。我們在期望值的底下在加四個屬性“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我知道自己知道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四、通過屬性增加可以瞭解到“我”在期望值的佔比作用,分類看看每個屬性發生什麼事情?

①不知道自己知道(超出期望值):這條期望值線是設在“我不知道的”前提,後期的結果是“原來自己知道的”,比方說你在做一件跟你過往經驗很相似的項目,前期因為行業不一樣,你心裡會估摸著有可能成或有可能不成,這個事情最後做成了,你心裡頓時小確幸就來一下了,老子原來是知道怎麼做的。

②我知道我知道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符合期望值):這條期望值線設在“我知道的”比方說你已經做了100遍同樣的事情然後產生過100遍同樣的結果,這時候你是很平淡的,因為你知道自己知道。在比方說,這件事從分析拆解上得知,跟你過往的經驗都是不符合的,你大概率會失敗,然後結果也驗證你開始的想法,這就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你也不會太多失望。

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低於期望值):這條線是建立在“我以為我知道”這個最好玩了,90%的人都在這個領域拼命掙扎,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事情變化率,都以為自己知道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事情一變都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好,最後發現原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④拆解完人生觀的目標,形成期望值,最後以“我”認知作為調節器,那就要切入子龍上一期世界觀“確定性+不確定性+可分解+不可分解”看看如何做分類,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四縱四格分析法(3)

一、回顧上期,把人生觀結合世界觀來劃分四象

①符合期望值(結果)=確定性可分解+我知道我知道的。因果邏輯形成:因為這件事情屬於我知道我知道的確定性可分解所以最終結果符合我的期望值。

②符合期望值(結果)=確定性不可分解+我知道我不知道的。因果邏輯形成:因為這件事情屬於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確定性不可分解所以最終結果符合我的期望值。

③不符合期望值(結果)=不確定性不可分解+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因果邏輯形成:因為這件事情屬於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不確定性不可分解所以最終結果低於我的期望值。

④超出期望值(結果)=不確定性可分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因果邏輯形成:因為這件事情屬於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不確定性可分解所以最終結果超出我的期望值。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二、我想讀完上面跟繞口令一樣的口訣,會有點懵的感覺,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啊?(笑)我們來進行實操運用:

①“時間,生命”=符合期望值,確定性不可分解,我知道我不知道的。

我們都知道時間是一直往前走的,這是確定的,但是在這時間內發生的事情這是無法分解不可知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都知道盡頭是死亡這是確定的,可是生命的過程會遇到什麼事情?什麼人?這是無法分解的。如果我跟你說“哥們!你知道隨著時間的流失你遲早有一天會老死的”你當然點點頭了,時間又不倒流不死才怪,這就是符合期望值(人人都會死),確定性(死亡)不可分解(怎麼死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確定死但是過程我不能預估)。

②“意外,人性”=不符合期望值,不確定性不可分解,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

意外就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它可以瞬間毀滅一切,有很多意外壓根不是衝著你來的,但是世界是個整體,只要一有波動就會到達每個個體跟要素,很多人說要看宏觀,看的不是宏觀本身,而是宏觀所發生的波體會到達那裡,這就是為什麼先從“世界觀”開始然後“人生觀”再到“價值觀”的整體分析,話說意外怎麼來不清楚(不確定性)如果清楚就不是意外了(笑),既然連怎麼來都不知道談何分解?(不能分解)總不能求神拜佛的這就是分解?(笑)不能分解又無法確定當它發生時就是“不符合期望值“”。

如果把意外當作外在因素,那“人性”就是內在因素,“人性”估計是這個世界最難分解跟確定了,比如說你認為這篇文章有道理,但是我可以這麼說能做到人幾乎微乎其微,因為知道跟懂隔了十萬八千里,懂跟做又隔了一條深深鴻溝,做到會又隔了一個珠穆朗瑪峰,這就人性“不確定+不可分解”。

更恐怖的是“人性”天然帶來的屬性“無知,自大,貪婪,懶惰,不勞而獲等”這些屬性都是觸動人類進步的核心因素,也帶來負面因素,麻痺遮擋認知形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最後影響到判斷選擇。而且幾乎無法分解,就跟電話詐騙一樣,你總覺得這麼白痴的騙術宣導那麼多年的案例還是不斷有人上當?這些上當的人日常就這麼笨嗎?顯然不是,正因為人性“貪婪,恐懼,一夜暴富的想法”影響到選擇跟跟智商真無關,結果可想而知“低於期望值”。

③“學習,經驗”=超出期望值,不確定性可分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

經驗跟學習這對雙胞胎是典型“不確定”但是“可分解”,你深耕一個行業不斷的學習跟實踐累積經驗,這是可以規劃跟可分解的,但是它跟成功有沒有關係呢?或者換個問法這就一定能成功了嗎?我想未必吧,經驗跟學習和成功有關係,但不是必然關係,因為成功的因素它更多是特定條件,環境,趨勢之下產生的結果,如果沒有以上三條外在條件,這是非常難複製的(不確定性),但你可以尋找差不多的成功路徑,然後用學習的知識累積的經驗去嘗試,如果成功了就“超出期望值”但請記住“學習經驗跟成功有關係,但,不是必然關係”。

④“XXXX”=符合期望值,確定性可分解,我知道我知道的。

請允許我用“XXXX”我要隆重的介紹它,因為它是“四縱四格分析法”裡的“核心”它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而且如此樸素+科學的“公式”是上帝指引我們的路徑,愛因斯坦,巴菲特,喬布斯,比爾蓋茨,李小龍,周星馳數不清的你認識的名人最終結論都歸於這個公式,請看圖: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四縱四格分析法(4)

一、回顧上期在最後一個環節——符合期望值+確定性可分解+我知道我知道的=“複利公式”,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這個公式的神奇之處就是幾乎所有相對成功的人事物最後的總結大概率就是屬於“複利公式”的原理“F=P*(1+i)^n”F=最終的價值,P=現在價值,1=現在起點/本金位,i=利率,N=次數。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公式運用“假設從1開始,利率10%,運行100次,最終的結果是13780”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看到結果是不是很神奇?從1到13780只需100次?在認真想想這張數據圖走勢在哪裡看到過?比如中國近50年的GDP走勢圖: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比如納斯達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比如茅臺跟蘋果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二、有太多類似於這樣的走勢圖,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下成功模型大體都是這個走勢那為什麼最後形成這麼大能量?又是什麼關係導致只有少部分的人、企業、國家才能走上如此宏偉的增長圖呢?是不是所有人事物都存在複利效應?我們回到從1到13780複利公式裡尋找答案。

①死在第72次前的再次選擇:1到13780複利公式拆分關鍵節點“第24次,第48次,第72次,第96次”這四個節點都是關鍵的量變到質變,“第24”從個位數到十位,“第48次”從十位數到百位數,第72次從百位到千位,第96次從千位到萬位。從個位到千位這個過程要經歷72次複利,我們稱之為“複利累積”它是非常緩慢的,有時候甚至慢到你都沒發現它的存在,請看圖。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複利公式第一關:我們稱之為“死在第72次前的再次選擇”,這就來了,大部分人是死在耐心等待上的,什麼成功道路並不擁堵,堅持人不多啊!什麼竹子的生長週期啊!已經有很多雞湯文章都在講這方面的事情,我們這裡就不展開講了,“F=P*(1+i)^n”其中的“N”是最為關鍵的。

②複利閉環打造:從A到C複利在P通過N形成F,“F=P*(1+i)^n”1=現在起點/本金位/現在的選擇,i=利率/收益/超出期望值,P=現有的價值。在做“選擇”前第一考慮的是它的“複利點”到底在哪裡?能不能形成有效的複利效應?比方說把1的本金為拆成=A選擇+B過程+C結果,C的結果能不能增加P的價值,如果能,那就形成一個DOM“複利閉環”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形成複利閉環後,就進入複利公式圖: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③很多商業模式做不大的原因是商業邏輯的起點就不具備“複利效應”因為它沒有複利點,它永遠都在“獲客+運營”往後的時間內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只會“大”不會“壯”叫“虛胖”(笑)。比方說騙子,他是不具備複利點的,騙子總不能說我騙完一個客戶,然後形成留存,往後我想到另外騙術不用重新獲客繼續騙“留存客戶”(笑)。這就容易理解為什麼要以“複利效應”選擇大前提,其它工具做輔助分析,因為最終要形成巴菲特說的“滾雪球效應”李小龍說的“怕踢1萬次的腳”等等等,這麼多成功人事總結完畢後指向都是“複利公式”。

④如果你也認同“複利公式”那下一期才有必要繼續看,因為基本核心都是結合之前的工具圍繞著“複利公式”來講:我知道我知道(複利公式)指導選擇的前提,並且按照複利公式的方法“可分解,可預期(確定性)”所以最後的結果“符合我的期望值”。

⑤下一期就是講“四縱”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四縱四格分析法(5)

一、回顧上期最後講解“複利公式”引出四縱:

①符合期望值+確定性可分解+我知道我知道的=複利公式(複利效應)。

②符合期望值+確定性不可分解+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時間生命(流動流失)。

③超出期望值+不確定性可分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經驗學習(加快複利公式)。

④低於期望值+不確定性不可分解+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意外人性(降低複利效應)。

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四縱四格分析法裡最大BUG“意外+人性”意外可以瞬間摧毀一切,比如你在怎麼確定性在怎麼分解在怎規劃,忽然明天來個“意外身亡”那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意外我們不討論,因為無法預知無法分解(PS如果可預知就不在意外範疇了)。我們討論另一個屬性“人性”相對於意外來說它最起碼有一些框架可尋。

二、引入“人性”其實就是引入最後一套系統“價值觀”。從“世界觀”到“人生觀”最後到“價值觀”這就是你決策跟選擇的路徑。價值觀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形成?最後怎麼影響選擇?就是最後一節要講的。

三、討論“價值觀”就是討論人性好的一面跟壞的一面,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都對都不對,人性就因無法確定,所以才不能分解,但它跟三大要素“結果,環境,信仰”有關係,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結果影響環境,環境響信仰,信仰影響選擇,選擇又會影響結果,它就形成閉環因果。

①案例1:很多宗教是禁食葷肉的“你的信仰”但是極端的環境之下只有葷肉可吃,你不吃就要捱餓可能會死,這時候有些人選擇吃有些人選擇不吃,而選擇吃的人活下來了,這就是“結果”活下來的人可能會在“信仰”里加一條在極端的環境之下為了活下來可選擇吃葷。

②案例2:很多初創型公司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為了生存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再加一層過濾“價值觀”因為很多結果,如果過程不對,影響的是整個生態,每次提成發放每次晉升人才都是告訴員工往哪個方向,如果不考核過程只考核結果就會生產出大量不擇手段短視的員工。養過魚的人都會明白“養魚先養水”水就是環境,環境不對了,魚會臭會死,而水怎麼養?需要層層過濾,這就是環境影響信仰,信仰影響選擇,選擇影響結果,結果又反過來影響環境。

四、人性裡是複雜的,價值觀也是複雜的,人性裡有好的也有壞的而且也沒有絕對立場說這是好的這是壞的,它們互相作用,構建了進步穩定的社會,我們先暫定分類“好的人性(價值觀),壞的人性(價值觀)”先分類看它們的立場是怎樣的,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大部分都是對立面既融合互相作用又互相排斥,最後形成你要做的決定,然後結果告訴你是叫放棄?還是叫選擇?是勇敢?還是懦弱?這一切還要看回選擇後的結果才能定性,結果又會反過來增加“信仰”的強度,形成一個決策鏈條

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如果不放大來看,你的決策和結果,你是無法判斷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你會形成思緒不斷波動患得患失,情緒上下起伏嚴重,如圖下: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如果只看一小段或一小部分來評論得失與否?而不整體去看,你只能會被波動不斷影響判斷,它很可能只是複利效應的一小段,還記得第72次複利前的再次選擇嗎?最後結果又返回來影響環境,信仰,選擇,日復一日不安當中,所以要拉高來看結合“世界觀,人生觀”如圖下形成整個決策選擇系統: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首發,原創】四縱四格分析法(全文)


PS:最終形成“四縱四格”分析法,可以形成框架性的分析選擇,不斷的形成複利,不被波動而影響,最後到達“複利效應”。(全文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