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週一學校組織三年級的孩子“跳毽子”和“跳繩”比賽,班裡的孩子們都不會玩,但是每個班必須出5人參與比賽,無奈之下,老師只能點名同學參加,週末回家練習“踢毽子”。

這件事領我震驚無比,回想起我們童年的時候,雖然沒有互聯網、手機、IPAD等高科技產品,但是我們玩過的玩具娛樂性不比現在孩子們玩得高科技玩具差在哪裡。

時代和經濟都在快速發展,帶來玩具的更新換代時間也大大縮短,童年的不同經歷帶給每個人的發展方向不同,但是我想問的是,我們玩具變得更好更大更漂亮的同時,我們的教育方向能否保持“不忘初心”呢,我想咱們的成長曆程和新一代孩子們的成長曆程會有以下幾點不同:

玩具類型和心態不同,影響夥伴關係和自我性格培養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還記得玩發條青蛙時,比比誰上的發條更緊,彈跳的更遠。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這也許是你的第一臺遊戲“手機”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草地上跳皮筋是大多數女孩喜歡的遊戲,團隊合作很關鍵。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泥巴游戲和玻璃球就是男孩子們玩得最多的遊戲了。玻璃球大家都知道是在各種規則限制下的彈球遊戲,摔泥巴就是用水或者“尿”揉成各種造型摔著玩。

這些玩具相比較現在孩子們高科技玩具不是一個等級的,高科技發展的今天,大多數孩子在玩什麼?手機電腦遊戲,或者各種沒營養的軟件上耽誤時間。買來就可以玩,拿來就可以用的玩具,確實方便了很多。但是另一方面也

嚴重剝奪了孩子們自己動手創作新玩具的動力,缺少了孩子們之間面對面玩耍的機會和團隊協作能力。

網線連接的”友誼”越來越多,但是這些關係難以稱其為真正的“友誼”,誰都不知道網線對面的人是誰。我們常說“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一起穿開襠褲長大的兄弟”,現在的孩子們應該很難理解了。

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導致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不同

咱們小時候多數是住的平房,東長裡短聯繫非常密切,你借我一根蔥,我還你一個土豆的例子太多了,“遠親不如近鄰”大概是這麼來的。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住的都是高樓大廈,甚至不知道對門住的是誰,每個家庭都是獨立的互不干涉,鋼筋水泥不僅是保護了家庭的獨立和隱私性,同時也隔閡了和其他家庭溝通的契機。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有數據顯示,樓房裡每人的活動空間僅僅是20平米左右,狹小的空間難以讓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長久以來,影響孩子們心態,慢慢的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這也是城市孩子抑鬱症的幾率要遠遠大於農村孩子的原因之一。

城市裡乾淨溫馨的生活環境令人羨慕,但是農村寬大的院子,一草一木親近大自然的環境同樣令人心馳神往。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內蒙的遼闊草原和新疆的浩瀚藍天孕育了心胸寬廣的遊牧民族,同時高樓林立的大城市也養育了高科技人才,帶動整體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學習、工作、生活都不盡相同,很難說哪種環境更好,但是如果有條件的家長,請給孩子更多的生活和學習空間,讓孩子能跑的開、玩的動,孩子們的心情也會更舒暢,更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經濟條件和教育意識不同,如何避免“白眼狼”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多數家長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到孩子,不管合理不合理的的東西,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就為他傾其所有。

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

“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舉個極端的例子: 如果每天給他一個蘋果, 只要你哪天沒給,他會恨你 。而每天給他一巴掌, 只要哪天沒打 ,那他就會感激你 。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人是環境的產物,如果長期同樣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那麼最後就會成為一種定向思維,從而轉成習慣性思維。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 如果什麼事都覺得是別應該做的人,最終會變成一隻白眼狼。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

孩子的感恩,並不是天性使然,更多是需要父母的引導並以身作則。人性的弱點就是自私,而孩子也是一樣,父母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只會把“自私”這個弱點發揚光大,而不會學會感恩。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肯定對孩子教育的更全面,教育資源也更豐富一些。但是請不要把孩子“圈養”起來,勿要剝奪孩子自己探索生活的權利。

相比較“圈養”來說我更贊同“放養”孩子,要明白,放養並非放任,並不是讓孩子隨波逐流,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孩子勇於挑戰每一個困難。放養的孩子大多性格開朗、情商更高、思維更開闊,面對新的挑戰,也能更快的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年級踢毽子比賽,54人的班級竟找不到一個會玩,童年去哪了?

總結語:

因為年代不同,不能以偏概全的論述一件事情,但只要是為孩子好,相信每位父母都願意為之付出。放下手機,和孩子多親近大自然,對孩子過多的關心不一定是好事,作為父母,該放手就要放手,不要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權利。

我是上善李老師,專注研究青少年成長問題,歡迎您的評論關注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