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六神獸排名NO.1,大熊貓從神獸變萌寵的祕密!

上古六神獸排名NO.1,大熊貓從神獸變萌寵的秘密!

大熊貓的祖先是蚩尤坐騎,上古六神獸排名第一。

阪泉之戰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氏族部落的鬥爭,黃帝和炎帝在打敗蚩尤之後,各部落為爭奪土地和財富衝突不斷,終於促成了阪泉之戰。交戰雙方為了擴張勢力可謂用盡了手段,不僅聯合了周圍的族群,還組織了猛獸大軍。《列子·黃帝》中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小規模的戰役不計其數,大規模的戰役共三次,最終炎帝戰敗,確認了黃帝的領導地位,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阪泉之戰的資料,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神獸,就是下圖這個萌寵!

上古六神獸排名NO.1,大熊貓從神獸變萌寵的秘密!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漢代賈誼《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呂氏春秋·蕩兵》也記述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了取得這次戰爭勝利,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面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文獻中所記述的熊、羆、豹、貙、虎和雕、鶡、鷹、鳶並非猛獸飛禽,而是各部落圖騰的名稱。大規模的戰役一共三次,廝殺地非常激烈。

上古六神獸排名NO.1,大熊貓從神獸變萌寵的秘密!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獸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這不就是食鐵獸嗎!根據最後的勝負關係推測食鐵獸大軍應該是黃帝方的,也就是說除了奇襲之外黃帝也能很好的利用猛獸的戰鬥力,使得在冷兵器時代的地面戰爭將優勢發揮到最大化。炎帝軍在正在作戰,發現黃帝派了一群黑眼圈的白熊來攻城,這景象……!

但是反過來想啊,相傳蚩尤的坐騎也是食鐵獸啊,蚩尤戰敗和它有沒有關係呢,我的腦海裡總會出現一個畫面,蚩尤騎著食鐵獸去作戰,黃帝扔了根竹子在地上,蚩尤卒。

結論出來了,上古兇獸食鐵獸,自從跟隨蚩尤戰敗後,就被黃帝封印了基因,從此改名為大熊貓,以賣萌為生,細思極恐!

據在雲南祿豐晚中新世古猿地層中發現的大熊貓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就生活著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個體猶如一隻較肥胖的狐狸。如果“始熊貓”被認為是中國大地上的第一隻大熊貓,則大熊貓比中國土地上人類出現還要早。

大熊貓的系統演化關係:大約在2600萬年前的漸新世,它們從一個共同的古食肉類動物的祖先,分化成早期的似熊類和古烷熊類。在中新世晚期古烷熊類直接演化為現今美洲的似熊類。早期的似熊類動物,大約在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開始分化出始熊類、始熊貓類和早期的小熊貓類。另一旁支演化為半熊,並由它發展為橄熊。始熊類進步的一支在更新世時就已演化成為今天的真熊類,即熊科動物,包括現今兩個亞科:一個是延續至今的眼鏡熊,屬於眼鏡熊亞科;熊亞科則包括黑熊、棕熊、美洲黑熊、北極熊、灰熊和馬來熊等6種。早期的小熊貓,直接演化成現今小熊貓殘留下來。

始熊貓朝著特殊的生活領域演化為獨特的大熊貓科。它的旁支郊熊貓屬分佈於歐洲,於中新世晚期絕滅,主支演化為大熊貓屬,其中僅大熊貓一種孑遺於高山深谷密林竹叢中保存至今。

大熊貓自晚中新世起,大致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和衰敗期這樣的進化過程。

在整個更新世,化石亞種大熊貓分佈相當廣泛,幾乎遍佈中國東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臺灣島及緬甸、越南、泰國北部。當時的大熊貓與劍齒虎、劍齒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構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嶺及其以南山脈出現大面積冰川等自然環境的劇烈變化,特別是在距今約1萬8千年前的第四紀冰期之後,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衰落,大部分動物滅絕,僅留下無數化石表明它們曾經存在。北方的大熊貓絕跡,南方的大熊貓分佈區也驟然縮小,進入歷史的衰退期。

四川省的《北川縣誌》把大熊貓稱之為“食鐵獸”。早在古籍中也有不少這麼的記載。漢東方朔在《神異經》中說:“南邊有獸,名曰齧鐵。”晉朝郭璞註釋的《爾雅·釋獸》中,對大熊貓這麼描繪:“似熊、小頭、痺腳、對錯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有更詳細的記敘:“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

上古六神獸排名NO.1,大熊貓從神獸變萌寵的秘密!

大熊貓在動物分類中屬食肉目動物,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因為環境和食料資源的聯繫,它挑選了食竹為主。在旺盛的箭竹林裡,生活著一種小肥豬似的竹鼠,專吃地下竹莖,損壞竹林,惹得大熊貓十分生氣。它若發現竹鼠洞時,就喘著粗氣,用前爪使勁地拍打地上,逼竹鼠出來。假如竹鼠不出來,它就挖洞“抄家”,嚇得竹鼠奪路而出,被守在洞口的大熊貓一把捉住,美餐一頓。

每到冬季,大雪封山時,大熊貓也會撿食一些凍死的野生動物屍身,或下河谷走村訪舍,撿食鄉民扔掉的豬骨、羊蹄或牛頭,所以有人稱它為吃肉的“素和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