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關注:鑑寶磚家

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四者相輔相成,國畫也因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廣受收藏家的喜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國畫的奇聞異事。

魯迅是近代著名作家,他筆下的很多文章都被選入語文課本,成為學習文學的範本佳作。魯迅寫過一篇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錄在《朝花夕拾》之中。文中有兩個經典場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前者是魯迅的童年樂園,後者是他求學啟蒙的地方。熟讀了魯迅的文章一定會很好奇現實中的百草園到底是什麼樣子,院子裡的兩棵棗樹距離百草園到底遠不遠。其實這些疑問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慢慢消散,當突然看到這幅李可染畫的《百草園》時,又會想起這些兒時的疑惑。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李可染 百草園

從南宋開始,山水畫成為國畫創作中的“老大”,歷代名家如果想要名留畫史,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畫山水方面取得成就。造成山水畫一家獨大的局面有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人成為繪畫創作中的主力,他們的審美標準成為創作主流。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傳統山水畫創作走入了瓶頸,最讓人詬病的一點是,面貌雷同,風格近似,無法用國畫技法描繪現實生活中的實景。在文人畫家看來,不畫寫實的景色不是技法能力不足,而是不屑於畫人人肉眼可見的景色。對於欣賞者而言,畫家的不屑慢慢變成了一種藉口。到了20世紀,呼籲改革國畫創作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李可染 百草園 局部

20世紀50年代,傅抱石帶領江蘇畫院的一眾畫家開始萬里寫生,就是為了解決國畫創作中寫實的問題。久居北方的畫家也不甘落後,想盡一切辦法四處寫生,以求改變國畫作品在人們心中陳腐守舊的面貌。其中最出色的當數李可染,這幅《百草園》應該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幅作品畫的是園林小景,所用技法與畫山水如出一轍。雖然不是山水畫,但可以按照山水畫作品來分析。李可染的嘗試方法很老實,就是大量畫速寫,走到哪裡畫到哪裡,在日常練筆之中嘗試融入西方繪畫中的光影,強調畫面的立體感和透視感。有了這兩種感覺,真實感就隨之而來了。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李可染 百草園 局部

從這幅《百草園》可以看出來,李可染的嘗試是成功的,畫中運用的技法筆筆寫實,畫中蘊含的意境古雅雋永。藝術創作中需要取捨增刪,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李可染畫這幅《百草園》構圖很簡單,但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就是因為他在創作中顧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院牆的光影變化與樹影婆娑之間的對比,比如院落門窗和圍牆的對比關係,這些細節的地方都有考慮筆墨技法與意境的統一。對比是為了突出重點,而不是割裂畫面,對比是為了作品在整體風格上得到統一。

對比是為了風格上的統一,近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繪《百草園》

李可染 百草園 局部

這幅《百草園》還傳遞出李可染在創作中喜歡運用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畫中的籬笆短牆用焦點透視方法描繪,所用筆法都是傳統筆墨。面貌可以千變萬化,但核心創作思想還是傳統精髓。小畫一幅所傳遞的筆墨特徵一點也不少,這就是國畫大師,在創作中能夠舉重若輕,帶給世人美好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