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著名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 1945年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奧本海默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48名。曾兩度榮登《時代週刊》封面人物

1904年4月22日,奧本海默在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出生。父親是德籍猶太人,自小移民美國,後來在紡織界致富。母親是一個天才畫家,她鼓勵奧本海默接觸藝術和文學,卻在奧本海默九歲時去世。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幼時廣泛涉獵文學、哲學、語言等領域,尤其愛好詩歌。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優的成績畢業於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學化學系學習。在臨近課程結束時,他選修了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布里奇曼講授的一門高等熱力學,使他第一次對物理學產生了興趣,觸動了他心中的“原子情結”。

1925年以榮譽學生的身份,僅用了三年從哈佛提前畢業。隨後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想跟盧瑟福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但盧瑟福不願收他為學生,這時他迷上了量子力學,於是開始攻讀理論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1926年,轉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跟隨馬克思·玻恩研究,玻恩曾在他的自傳中說:奧本海默曾經很多次在別人發表演講時打斷他的演講,上臺拿起粉筆,一邊寫一邊說:“這樣會更好!”,連他的老師都不能避免。1927年以量子力學論文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據稱論文發表當天,在座的評審教授竟無一人敢發言反駁,或者說找不到可以反駁他的地方。世人評論奧本海默鋒芒畢露。

接下來的兩年他在瑞士的蘇黎世和荷蘭的萊登作進一步的研究。1929年夏,奧本海默回到美國,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鎮附近的一個農場上養病。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後來他來到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並創立了“奧本海默理論物理學中心”,後更名為“伯克利理論物理學中心(BCTP)”,使得伯克利成為世界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之一。奧本海默不看報紙、不看新聞報導,也不聽收音機,對政治也缺乏興趣。奧本海默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天文、宇宙射線、原子核、量子電動力學到基本粒子。他有辯才,擅長於組織管理能力,精通八種語言,尤愛讀梵文《薄伽梵歌》經典,為此自修梵文。

奧本海默在1930年就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在1931年指出有整數和半整數不同的自旋粒子有不同的理論結構,並結合當時有關宇宙射線和原子核物理的大量觀察實驗結果,對種種基本粒子的性質進行了描述、計算和說明。

1936年,奧本海默追求過一位名叫珍·泰特洛克的研究神經病學的女學生,是一個共產黨員。1940年,他跟生物學家凱塞琳·哈利生結婚,凱塞琳是左翼份子。奧本海默的妻子、前女友、弟弟等人和共產黨有深淺不一的關係。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據情報顯示,德國在海森堡的主持下,已經在進行原子彈的研究。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在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1942年,羅斯福下達總動員令,成立了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劃,目標是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奧本海默得知此事後,主動找上了主持該計劃的雷斯理·格勞維斯少將。經過兩次接觸,奧本海默的思想與才華打動了格勞維斯,格勞維斯不顧陸軍情報單位的反對,選定奧本海默為發展原子彈計劃主任。如此迅速地把剛剛於1939年在實驗室裡發現的原子裂變現象,應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眾多科學家,包括以和平主義者著稱的愛因斯坦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動機,主要是由於納粹德國對這種武器的加緊研製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文明,但也並不排除奧本海默曾提及的其它原因,如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以及對於原子科學的技術應用的好奇和冒險意識等等。

奧本海默建議軍方,集中一流科學家和最好的設備於一個社區內,並統一指揮部統籌。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整個計劃的經費是20億美元,總工作人數10萬。他靠著自己出色的辯才,在不透露這個項目的情況下,邀請來了眾多物理界數一數二的頂尖學者。“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協助奧本海默組織在洛斯阿拉莫斯工,1943年有4000名科學家進駐洛斯阿拉莫斯,著名的科學家費米、波爾、費曼、馮·諾依曼等大師級物理學家皆在其內,開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美國的頂尖物理學家有很多,但能夠領導那麼多天才的卻唯有奧本海默!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發出耀目閃光並冒起巨型蘑菇狀雲。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美國在太平洋蒂尼安島上的空軍基地朝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當原爆時,他想到了古印度《摩訶婆羅多經》中的《福者之歌》:“漫天奇光異彩,猶如聖靈逞威,祇有千隻太陽,始能與它爭輝。”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奧本海默領導著整個團隊完成了這場杜魯門所盛讚的“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從而不僅驗證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為儘早結束戰爭作出了貢獻,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成了舉國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們譽為“原子彈之父”。

然而,面對著成功和榮譽,奧本海默的心情是苦澀而複雜的。科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也在於致善、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並增進人類福祉。 然而原子彈的研製,卻很難與此目標一致,且包含著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潛在危險。當現場目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所展現的世界末日般情景,他明白,這個武器可以快速的結束這場戰爭,但為此付出的將是數以萬計的生命!他不知道這個武器將會如何發展,又會被放在何種用途,這一切已經不再是他們這些科學家所能控制掌握的了。而他就像打開潘多拉魔盒的罪人,充滿無力與愧疚。

當原子彈試爆成功時,奧本海默“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點驚惶失措”,而在心中浮起了“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的感覺。當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擲下以後,奧本海默心中的罪惡感就愈發難以解脫了,以至於作為美國代表團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上脫口而出:“總統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氣得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大叫“以後不要再帶這傢伙來見我了。無論怎麼說,他不過只製造了原子彈,下令投彈的是我。”而面對記者,奧本海默則坦言:“無論是指責、諷刺或讚揚,都不能使物理學家擺脫本能的內疚,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這種知識本來不應當拿出來使用。”

二戰後,奧本海默致力於通過聯合國來實行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並反對美國率先製造氫彈。

1947年到1966年期間奧本海默擔任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1947年擔任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和愛因斯坦一起,反對試製氫彈,認為會引起軍備競賽,威脅世界和平。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由於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大蕭條後,他開始對共產主義理論感興趣。1937年他父親去世為他留下30萬美元的遺產,他用來資助西班牙內戰中反法西斯的國際縱隊,並資助了美國的一些左翼活動。而恰是他這些看似親共的行為,為他招來了禍端。當時正直蘇美冷戰,美國掀起了一股卡麥錫主義的反共浪潮。1953年12月,艾森豪威爾“以他早年的左傾活動和延誤政府發展氫彈的戰略決策為罪狀起訴,甚至懷疑他為蘇聯的代理人”對奧本海默進行安全審查並吊銷其安全特許權。並在1954年4月12日至5月6日,開展了長達四周的安全聽證會。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奧本海默案件”。

其間儘管愛因斯坦數次三番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抗議美國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儘管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158名科學家聯名抗議對奧本海默的審訊,儘管在聽證會上作證的大多數科學家都指出因對核政策持不同意見而受審是對於民主的基本原則的踐踏,真正的國家安全必須建立在對像奧本海默這樣的知識精英的信任和使用上,而審查的結果也“沒有發現他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但原子能委員會的保安委員會和原子能委員會仍然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安全特許權,從而結束了他的從政生涯和藉助於原子能來尋求國際合作與和平的政治理想。

之後,奧本海默來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工作並擔任所長。1963年,在美國眾多科學家的聯名對抗議下,肯尼迪擔任總統建議,以為他頒發“費米獎”的方式平反。他決定將1963年度美國原子能方面的最高獎——費米獎授予奧本海默,並準備親自出席儀式。不幸的是,他在儀式的前10天,也就是於1963年11月23日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之後,約翰遜總統上任,於同年為奧本海默頒發了費米獎和5萬美元的獎金,但只是形式上的恢復名譽,仍然不允許他介入軍事秘密。

奧本海默——曼哈頓計劃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締造者

那一年,當已經59歲的奧本海默走向主席臺時,不小心打了一個趔趄,約翰遜總統見狀,趕忙伸手去扶他,奧本海默卻推開他的手,說道:“總統先生,當一個人行將衰老時,你去扶他是沒有用處的,只有那些年輕人才需要你去扶持。”他最後在答謝時對約翰遜總統說:“我想,今天的儀式是需要您的膽量和寬容的,我覺得這是我們光明前景的預兆。”

1965年,奧本海默患了肝炎,身體不佳。於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頓死於喉癌,時年63歲,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到維爾京群島。

奧本海默一生犯過錯誤,也經歷過輝煌,有人說他是“魔鬼”,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雙手沾滿鮮血”。但從當時的角度來看,他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為他領導製成的“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粉碎的法西斯的野心,提早結束了戰爭,才避免了更多死傷…而他晚年為了原子彈的合理使用四處奔波,甚至為此背上罪名,或許,他心中的愧疚早已掩蓋了自己所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