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明朝的文官普遍比較有個性——腹黑嘴損,脾氣火爆。身體裡流淌著不好惹的熱血。

經常一言不合就把腦袋往褲腰上一別,跟皇上公然撕逼。比如罵萬曆的雒於仁,以及噴嘉靖的海瑞。

萬曆是個翫忽職守的頹廢中年。經常請病假——頭暈眼黑,心滿肋漲,飲食少思,要不就是無故曠工。領導這種不負責任的混日子行為讓雒於仁非常不爽。

於是,雒於仁寫了一封名為《酒色財氣四箴疏》的奏章。

毫不留情地揭了萬曆的老底——

黃賭毒樣樣均沾,你他媽就是不良嗜好太多。

嘉靖晚年的時候,開始沉迷於煉丹製藥的科學實驗。

並在西苑開設了“不老仙術研究院”。

天天讀江湖騙子寫的偽科學論文,腦子裡面全是牛鬼蛇神的封建漿糊。

海瑞看不過去,便寫了一封《治安疏》

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嘉靖的封建迷信思想。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這兩個吃了豹子膽套餐的大明文官——

雖然怒懟領導,用自己最擅長的嘴炮方式,把各自的上司噴得體無完膚。

堪稱英勇

但他們仍然算不上最具戰鬥力的撕逼鬥士

也無法獲得“最難搞員工”的名譽稱號。

因為——

有人比他們更彪悍,更殘暴,更不要命。

有一個叫陳溢的人,竟然當著皇帝的面,夥同革命戰友跟敵對勢力進行了火爆刺激的朝堂鬥毆。

並且活生生把人給打死了。

當時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差點兒被嚇得撒腿就跑。

在階級森嚴的古代,這種鬧出人命的朝堂群毆事件可是極為少見的。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這事兒要從“土木堡之變”開始說起——

明朝的第六位領導人,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上任的時候,還只是個九歲的孩子。

無論是未發育健全的智商,還是涉世未深的情商,都不足以駕馭整個國家。

所以,有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老年團體,分擔了朱祁鎮的工作壓力——

“三楊”加上太皇太后張氏。

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

這三個人都是大明的四朝元老(永樂、洪熙、宣德、正統)。

信仰堅定,工作經驗豐富,非常靠得住。

太皇太后張氏更是一位“內外兼修”的奇女子。

在後宮之內,張氏“操婦道至謹”。

在朝堂之上,張氏“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在這四個不好惹的老年人的包圍下。

朱祁鎮雖然沒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出眾表現,倒也中規中矩。

然而,好景不長——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

正統八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

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

正統十一年,“夕陽紅政治天團”最後一名成員楊溥也去世了……

面對著四位大齡監護人的先後離世,朱祁鎮悲慟地笑出了聲——

老子終於可以自由發揮了哈哈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有一個人,跟朱祁鎮一起掙脫了桎梏。

這個人就是王振

王振小的時候,也是一個沉迷於學習無法自拔的有志少年。

學了一肚皮的之乎者也。

然而,後天的努力根本彌補不了智商上的巨大鴻溝。

王振發現——

靠科舉考試一步登天,自己實在不是這塊料。

於是,王振心一橫,手起刀落......

淨身入宮。

開始了身殘志堅的太監生涯。

因為王振是個文化人,入宮後幹得風生水起。

所以被明宣宗朱瞻基相中,選入了內書堂。

侍英宗東宮,為局郎。

在那裡,王振憑藉著嫻熟的溜鬚技巧和不要臉的恭維手段,和還是太子的朱祁鎮建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誼

朱祁鎮登基後,對王振這位身心不健全的小夥伴也是百般寵信——

剛一當上皇帝,便對王振進行了多次的工作調動

讓王振成為了“十二監”中最牛逼的太監:

司禮監掌印太監。

一開始,在“夕陽紅政治天團”的壓制下——

朱祁鎮和王振這對兒難兄難弟還能裝傻賣萌。

可等到楊士奇等人相繼離世,他們就開始放飛自我了。

王振仰仗著朱祁鎮對自己的寵信,逐步控制了朝政。

對內黨同伐異,把朝堂折騰得雞飛狗跳。

對外投機取巧,甩開膀子大挖邊防牆角。

最終導致了瓦剌的進犯。

面對蒙古部落的大舉進攻。

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鼓勵下,英勇地選擇了御(送)駕(人)親(頭)徵。

結果——

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軍遭受了團滅式的打擊。

五十萬大軍(一說二十萬)幾乎全軍覆沒。

皇帝直轄的三支特種部隊(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滅。

就連朱祁鎮本人,也成為了瓦刺部的戰俘。

明英宗被俘後,他的警衛連連長樊忠萬分憤怒。

掄起鐵錘,砸爆了王振那顆盛產餿主意的頭。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雖然朱祁鎮被抓跑,但生活還是要繼續。

所以,留守的大明朝臣們又選出了一位新的領導人——

朱祁鎮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上任後,朝臣們開始對王振的罪行進行清算——

雖然王振已經被爆了頭。

但他的同黨們還在逍遙法外。

於是,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右都御史陳溢上奏。

要求弄死王振的族人和同黨。

陳溢為官清廉正直,平時恨透了王振。

所以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委屈,最後情緒失控,嚎啕大哭。

陳溢這一哭,激發了大臣們打小報告的靈感

大家也顧不上什麼風度了,全都扯著嗓子跟朱祁鈺彈劾王振。

一時間,朝堂亂成了嘈雜的菜市場——

哭聲、喊聲、罵人聲……

各種亂七八糟的聲音匯聚成了讓人難以招架的大浪,一下子把沒見過什麼世面的朱祁鈺拍懵逼了——

這幫人七嘴八舌地對著朱祁鈺一頓掃射,到底要幹啥?

最後,朱祁鈺明白了:

這幫不安分的官員是想讓自己下旨:

殺王振同黨,滅王振全族。

朱祁鈺比較慫,小心謹慎地考慮了半天,才說道——

要不咱們再商量商量(再議)?

那些大臣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無一不是鬥爭經驗極其豐富的老油條

怎麼可能被一句模稜兩可的“再議”給打發了——

再議個屁,你丫別想糊弄我們。

所以,大臣們誰也沒有動,繼續用叫罵聲和哭喊聲給朱祁鈺施壓。

此時的朱祁鈺欲哭無淚——

這幫無賴真的是讀過聖賢書的知識分子嗎?

正當朱祁鈺束手無策的時候,有個不識相的人出場了。

這個人就是錦衣衛指揮馬順

馬順是王振的死黨,平時沒少幫著王振做缺德事兒。

但因為權勢太大,所以一直沒有人敢動他。

沒有認清形勢的馬順跳了出來,大耍威風,呵斥群臣——

都他媽給我消停點兒。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馬順的行為只能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

找死。

馬順話音剛落,給事中王竑便從大臣的行列中衝了出來。

揪住馬順的頭髮,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暴打。

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能動手,咱就別吵吵了。

動真格的吧。

王竑用一套行雲流水的組合拳,把公然裝逼的馬順打得十分狼狽。

然而,王竑覺得並不過癮,竟然用嘴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

王竑血腥粗暴的鬥毆手段,瞬間引爆了群臣參與其中的戰鬥熱情

還等啥啊?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吧!

於是,一場火爆刺激的單挑,變成了場面失控的群毆。

那些平日裡溫文爾雅的書生,全都變成了爭相出手的暴徒

無論年紀大小,無論官位高低。

全都擼胳膊挽袖子,積極參與到這場以多欺少的貼身肉搏之中。

就這樣,馬順被活活打死了。

當著皇帝的面,在朝堂之上被一群飽讀聖賢書的文官給打死了。

朱祁鈺被眼前血肉橫飛的混亂場面驚呆了。

然而,大臣們顯然沒有見好就收的意思——

繼續聲嘶力竭地管朱祁鈺要人,讓他交出王振的同黨。

侍候太監金英一看情況不妙,連忙派人找來了毛貴和王長隨。

毛貴和王長隨都是王振的同黨。

金英在這個時候把他們找來,完全是為了轉移群臣的視線。

金英成功了——

毛貴和王長隨剛一出現在朝堂之上,便受到了大臣們的熱烈歡迎

大家一擁而上,用同樣粗暴的手段幹掉了這兩個人。

已經有三個人先後死於朝堂鬥毆,然而大臣們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一邊繼續以“沒大沒小”的方式給皇帝試壓。

一邊自發組織了特別行動小分隊,把王振的侄子給抓來了。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朱祁鈺看著自己的手下全都變成了手撕政敵的暴徒,實在撐不下去了。

撒腿就要跑。

結果被于謙攔住了。

于謙知道——

這場朝堂鬥毆的出發點雖然情有可原,但手段卻毫無合法性可言。

而且馬順是錦衣衛指揮,手下都是一幫如狼似虎的特務。

如果將來王振的同黨對朝臣進行反攻倒算,那大臣們就性命堪憂了。

所以,于謙攔下了朱祁鈺,讓他下旨——

赦免百官無罪。

朱祁鈺這才冷靜下來,下旨證明了百官行為的合法性。

並下令將王振的侄子凌遲處死。

就這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朝堂鬥毆落

下了帷幕。

恢復理智的大臣們和差點兒被嚇死的新任領導朱祁鈺面面相覷。

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當著皇上的面群毆,還打死了人,明朝的文官瘋起來不要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當跟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

不要只是爭吵,把嘴當成保護自己的唯一武器。

必要的時候可以付諸武力

只有對著那些自以為是的傻逼來上一套酣暢淋漓組合拳,你才會發現——

你不僅吵架吵不過別人。

動起手來,也完全不是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