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由於國內外疫情的影響,最近一段時間,市民們搶購大米的熱潮如旋風般席捲全國。各大米店米廠門口排滿了等待裝米的貨車。權威回應稱,對我國市民來說屯米是毫無必要的,我國糧食庫存充足。

權威回應底氣十足,不得不為我國的糧食生產點個贊!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長,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1300年的段代甲骨文中已發現“稻”字。但在古時候,水稻的產量相比如今可謂是低的可憐。


據北宋歐陽修在《原弊》一文中說:“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歐陽修在文章中說到,農民辛辛苦苦地耕作一年後,收穫的糧食只夠吃幾個月。更有甚者,剛剛忙完水稻的收穫,農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為食物(這裡的意思是很多水稻都是空粒,農民只能吃稻殼),或者採摘橡樹的種子、存儲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饑荒時節。


在感嘆古人的艱辛之時,我深感作為當代人的幸福。

《管子·輕重甲》記載了春秋時代的稻穀產量

:“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一戶人家一年耕種100畝地,總收成不超過20鍾。春秋戰國時的畝單位很小,三畝半相當於現在一畝,管子說的百畝實際上只有30畝。“鍾”是容量單位,可容130公升,能裝稻穀80公斤,20鍾即1600公斤。30畝耕地總共產出1600公斤,平均畝產53公斤。這個產量很可能就代表了春秋時期的最高水平。

其實不止在古代,在近代,我國水稻產量也不高,人民常常吃不飽飯。我爺爺也曾說,在他們的年代,時常鬧饑荒,他年輕之時,尋野菜,剝樹皮的事情沒少幹。

這一幕幕,被科學家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袁老先生於是在艱苦的年代挺身而出,刻苦攻關!

到現在,袁老先生的超級稻畝產已能達到1000公斤以上,我們人民的忍飢挨餓已不復存在。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穀粒外形


小時候,在寒假期間都需要到鄉下幫忙插秧,而到了暑假,則是去幫忙收穫,老人們管這叫農忙時節。在水田中不慎跌倒,插秧技術不到家,都會引得爺爺奶奶哈哈大笑。兒時只覺得好玩,後來來到大城市上學,才知原來同學沒見過水稻長什麼樣子,我暗笑,那他們估計也沒感受過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快樂吧~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除了粘稻,老家還會種上一些糯稻,在特定節日會包上一些粽子,或是做上一些甜甜糯糯的花生餈。

是有些懷念了,雖然收穀子曬穀子很是辛苦。但至少足夠無憂無慮。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稻米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75%。這也難怪有些健身達人的餐譜裡沒有米飯。

水稻又分兩個亞種,秈稻與粳稻。秈稻穀粒細長,俗稱的南方大米,南方人家常常吃的就是這種米,其中增城絲苗米細長苗條、晶瑩潔白,甚是誘人;粳稻穀粒短圓,俗稱東北大米,聽說還有人喊珍珠米,有機會定要嘗上一番。

說到稻米的味道,不禁讓我想起那一大堆稻米質量指標,什麼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還有堊白米率、堊白大小等等。老師還說過想要評定一種米的香味、口感等,還需一群專家一起品嚐後做出打分,這可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家裡老人漸漸老去,田地也快荒廢了,至於牛呢,已經快十年沒有養過了,聽說村裡的人都換上了拖拉機耕地。明明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看到家中米缸已不是自家米,難免有些傷感、或是失落?



Tip:

根據《中國植物誌》中對秈稻粳稻的介紹稍作整理:

水稻是禾本科稻屬植物,是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穀物,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均有栽種。

1.秈稻

學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植株較高植株較高,質地較軟,分櫱鬆散;葉片綠色較淡,葉片較長,與莖間角度較大,有絨毛。圓錐花序的主軸較短,小穗狹長8.3毫米×3.3毫米,芒短,稃毛稀疏而短,穀粒細長,含糊精少。成熟穎果較少,穗輕。為耐熱短日性生態型。

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福建和秦嶺以南較低海拔地區種植。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秈米


2.粳稻

學名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與釉稻相比,分櫱直立,葉色較深無毛。植株較矮,質地較硬,葉片較短,與莖間角度較小,花序主軸較長,小穗數增多,密集,穗重,稃毛較長而密,粒形變卵圓而較短寬。

主產我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佈於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發展形成的亞種。

天下糧倉——談談水稻,粳稻與秈稻有何區別?

梗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