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孩子從玩中學會了什麼?

玩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孩子從玩中學會了什麼?

“我的孩子就知道玩,不愛學習”。很多父母都會這樣抱怨孩子。可是,玩和學習真的對立嗎?其實,“玩”不僅可以使孩子獲得童年該有的簡單的快樂,更可以提升孩子心智,發展孩子的各種能力和品質。玩,既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的學習途徑。

玩耍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對孩子而言,愛玩是天性,遊戲即生活,玩耍即童年。受制於認知和思維能力,孩子往往會把自己玩的遊戲看作現實,而把現實看作和成人一起玩的遊戲,從而把遊戲和現實統一起來。所以,當父母拒絕了孩子的玩耍邀請時,我們拒絕的不僅是孩子的娛樂,更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扼殺的是孩子對生活的熱愛。而玩耍和快樂對孩子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當一個孩子從小體會過發自肺腑的快樂,那就會為自己將來的人生建立一條精神鏈接。在未來的人生之旅中,即使身處低谷,被愛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斷,童年時被植入人性深處的光輝,依然有一份力量去面對現實,追尋自我。所以,父母永遠不要否定玩耍和快樂對孩子童年的價值。用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話說:“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玩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可以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孩子的心智。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可能成為孩子的“玩具”。在玩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去觀察、認知和理解不同物品或生物的各種特點,增長了見識和知識。當孩子專注地玩心愛的積木、手工或拼圖時,更需要不斷地去嘗試、思考,經歷失敗與成功,而這就是孩子學習的途徑和方式。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而言,真實體驗一定要先於抽象知識,具體觀察一定要先於一般概念。

而今天教育的一大誤區,就是在孩子還未對世界做具體觀察和體驗前,先在他們的腦海中灌輸了太多抽象的知識和觀點。當孩子習慣通過這些現成的概念和理論去認識世界時,他們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做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機會,失去了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

玩耍是發展孩子各種能力和品質的重要途徑,包括運動能力、合作精神、規則意識、情緒管理能力、專注力、抗挫折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小女孩們熱衷於“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時,當小男孩分成紅軍、藍軍進行“戰鬥”時,他們在奔跑、跳躍、攀爬中,提升了運動能力。對於年長一些的孩子,玩足球、籃球、乒乓球等,更是增強了體質,鍛鍊了身體。而在和小夥伴的玩耍中,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很霸道、自私,會慢慢被大家所孤立。所以,想長久地和夥伴一起玩下去,自然要發展出規則意識,學會妥協和合作。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想要主導遊戲,做孩子王,自然要發展出表達能力、自信心、領導力,否則又如何能夠讓小夥伴主動追隨?在遊樂園裡,兩個孩子都想玩木馬,他們商量是輪流玩,還是用自己的玩具交換玩時,自然發展出了獨自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一個孩子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或玩具時,自然發展出獨處的能力和專注力。當孩子將自己沒有搭好的積木憤怒地推倒,但是3分鐘後卻又可以愉快地重新搭建時,自然發展了抗挫折和自我修復的能力……每一種在大人眼中無用的玩耍和遊戲,對發展孩子的能力和品質,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記得臺灣作家龍應臺女士曾經說過一句話:“上100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100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100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是的,生活即教育,玩耍即童年。把學習的內容侷限在課本里,把學習的方式侷限在說教中,不僅狹隘,而且低效。真正的教育,原本就在孩子嬉戲玩耍的歡笑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場景裡。玩,才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玩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孩子從玩中學會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