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本文节选自《苗炜·文学体验30讲——陪你度过这时代的晚上》发刊词,作者苗炜

什么是文学体验呢?

契诃夫有一篇小说,叫《带小狗的女人》,里面写一对偷情的男女,两人上床之后,男人吃了一块西瓜。

文学评论可能会讲这个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性,文学史课会说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成就,但文学体验关注的是那个西瓜。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里吃一块西瓜呢?他就不能吃点儿橘子啥的?西瓜那么多汁儿,滴在手指上多粘啊,可能偷情也是这样粘糊糊吧。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布面油画,詹姆斯·皮尔(James Peale),1829

每个人都会有文学体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人的处境,感受就能细腻一点儿,心灵就会丰富一点儿。

再说文学。文学这东西是啥呢?不过就是表达一下情感,体会一下活着是什么滋味。

猫竖起尾巴,是他高兴了,狗见面叫两声,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人比猫狗复杂一点儿,要用文学和艺术来传达活着是一种什么滋味。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生命之舞,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蒙克的画作总是满满浸透着人生况味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话很冷漠。

鲁迅先生还有一句话,非常有诗意,他是这么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他老人家前面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也许,他写这段话的时候很健康,病了以后想法就不一样了。

1936年他生病了,有一天觉得病情有点儿缓和,夜里让许广平给他倒水喝,打开灯,让他四下看看。

许广平给他端来茶,但没给他开灯,说,为什么开灯?鲁迅说,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乔治亚·奥姬芙,乔治湖系列

鲁迅躺在床上,看见什么了呢?

他说,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

这篇文章叫《这也是生活》

,写在1936年8月,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不同的人生状态,可能有不同的人生感受。这些感受,有时候会相互矛盾。联系到当下,过去的两三个月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都会有一些复杂的感受。

怕死吗?当然。

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吧。

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

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

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电影《小王子》

文学提供不了答案。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在很少的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

也不止逃避。

文学总是有点儿“丧”,有点儿优柔寡断,总是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但也会帮你处理很多负面情绪,文学还关心失败者。

文学较少关心“时代的一粒灰”,更多关心一个人面对的那座山,关心个人的困境,关心那些历史褶皱中的人,帮他抖落开那些细碎的不为人知的感受,帮他获得安慰,帮他获得一种“心灵之链”,让他有一点点稳定感。

美国有个文学评论家叫哈罗德·布鲁姆,他说,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他们带来了光和火。

这光和火是什么呢?是安慰、同情和理解、洞察更复杂的人性。

是的,文学给我带来了这些,还有点儿别的东西:

不一样的人

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无数“不一样的人”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国外看见犹太人的感觉,他们穿着黑色的袍子,戴着小帽,发型也怪怪的,在他们的街区上散步。原来这就是犹太人,是不一样啊。

我琢磨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异样感?从小到大,我接触的都是差不多的人,总有人向我强调“集体”,总有人担心“不一样”,即便是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所谓“价值多元”的时代,大家也对“异己”这东西有排斥,我们只跟自己相处,只跟同时代的自己相处,这种骇人的孤陋寡闻总让人觉得贫瘠。

简单和复杂

文学能帮你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西西弗神话》,神惩罚西西弗,让他每天推一块石头上山,周而复始。神为啥要这样做呢?以前我看的故事是“愚公移山”啊,一个老头儿带着家人要把门前的大山挖走,他们鼓足干劲,打算祖祖辈辈干下去,可没过些日子,神就出现了,帮着愚公移走了大山。

会有一个神帮我解决眼前的困境吗?还是他会把我安排在一个类似西西弗的困境中?我总觉得,后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更大。我们的想法还是不要像愚公那样天真简单。

比如说用“三观正”来要求文艺作品,谁的三观算正呢?D·H·劳伦斯不正,尼采也不算太正吧?政治正确?这又是哪来的标准?有哪些作家是政治不正确的?马克·吐温 ?雷蒙德·钱德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都可以评判。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意那些评判和立场和姿态了?

我们对更复杂的叙述越来越缺乏耐心,我们读到了太多(可能也写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我们对文字的评价常常停留在第一反应阶段。除去“解气、痛快、憋屈、放屁、胡说八道、真好”……我们会想得再深一点儿吗?

对现成说法的质疑

文学的一个功用是反对套话,许多现成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在一次沙龙中,有个读者提问,说他是个大学生,该怎么应对碎片时间的学习?我有点儿糊涂的是,学生不应该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吗?谁把他的时间切成碎片?

碎片化时代是一个现成的说法,但这个时代真的是碎片化了吗,或者说我们就这样任由自己碎片化了吗?一个人难道不应该花力气凝固自己的时间吗?

以上这些问题,我也无法提供答案,不过我试着回答一些其他问题,分享一些文学体验,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

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己庸俗,但面对高级文化总有点儿抗拒。古典音乐?听不懂吧?俄罗斯小说?人名太长了,记不住。这些使人凝聚心智的东西,总让人有一个抗拒的理由。

于是我开设了一门专栏课程《苗炜·文学体验30讲——陪你度过这时代的晚上》,让我们试着不庸俗、不抗拒。

↓ 扫描图中二维码订阅课程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听这个课程,并不能让你对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读小说获知的经验,也不能代替读科学和历史所获得的;我也不会刻意推荐书,我会提到很多书,如果你对哪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这个专栏更像是讲故事。我们年幼时,都是听故事以获得经验,然后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经验。这次我们重回到讲故事的状态,陪伴你度过一段孤独的时光,能有所安慰。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早鸟价:69

原价99元

按规定打卡即可获得

苗炜精选图书盲盒+亲笔寄语完课证书

主讲人简介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名人推荐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课程亮点

1、30个文学之夜,带你走入一场大型沉浸式体验

“在所有人面前公布那些你对最亲密的朋友也保密的事情。”

——让·罗斯唐

在文学的帮助下,我们才能亲口说出内心的独白。作家手持精密的刀具,在每一个夜晚,让我们直抵内心的混沌和复杂,抖落一生中的爱欲、失去、记忆、梦想……

2、30+部文艺作品,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开辟你的一席之地

“我有很多从未读过的书,而且我也知道我永远不会读。但有时我就会这样望着它们,没理由地靠近它们。”

——波拉尼奥

即使在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优秀的作品,我们也仍然需要文化精神的慰藉。

精选30+文艺作品,理解你的孤独,教你在迷失与伤痛中学会自处。

3、作家+媒体人双重视角,为你打开人类意识的博物馆

“在阅读伟大文学之时,我化身为千万人,但我仍然是我自己……我以无数之眼观看,但观看之人仍是我。”

——C.S.路易斯

作家+媒体人的双重身份,穿梭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不断贴近个体的生命。潜入每一部伟大作品,跟随文字去经历未曾经历的无限人生,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实现。

课程大纲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订阅福利

早鸟价:1 69元元

原价99元

2

按规定打卡即可获得

苗炜精选图书盲盒+亲笔寄语完课证书

(图书盲盒:苗炜精选课程中所涉及的图书一本)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3

成功购买课程后

即可加入三联中读苗炜·文学之夜群主讲人不定期进群

和千百位夜猫子一起交流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