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在中國受到疫情嚴重威脅,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最先伸出了援手,並在援助物資上寫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標語。

隨後,當日本遭遇疫情時,我們反過來支援日本,並在援助物資上寫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

那麼,這些內容背後有什麼歷史典故呢?應該讓孩子們從中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呢?

一衣帶水——讓孩子學會包容

“一衣帶水”是形容中日之間作為友好鄰邦最常用的成語,它的本義是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隋文帝是一個有抱負的皇帝,他有志於統一中國,準備發兵滅掉位於長江南岸的陳朝。在經過七年準備,隋文帝率領大軍五十萬,一舉滅掉陳朝,並俘獲了陳後主。

在出徵前,隋文帝說道:“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樣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

今天,我們用“一衣帶水”來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中日之間有猜疑、有鬥爭,也有和睦,特別是民間的交流一直沒有因其間的隔閡而阻斷。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讓孩子們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身邊的事出發,讓他們學會包容。

今天,孩子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好,也被家長寵溺得不得了。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學校,總會因為與同學間的小矛盾而發生爭吵,甚至拳腳相加。

我會告訴他們,同學們都在一個學校學習、一個教室上課,大家會一起度過最美好、最值得紀念的學習生活。

如果能夠在彼此交往中,相互謙讓一些,相互體諒一些,特別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就會收穫別人的感激、別人的尊重,使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其實,孩子間的矛盾都是小矛盾,依靠他們自己往往都能解決好。但如果老師或家長自己不能以包容的心態來教育孩子,常常會使矛盾激化,甚至引發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老師之間更大矛盾。

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這或許是我們很多教育失敗的原因吧。

山川異域——讓孩子學會堅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個典故來自於鑑真東渡的故事。

當時,日本對中華文化很是仰慕,也想在國內推廣仁義,使道義能夠得到宣揚。因此,他們懇請唐代的高僧鑑真東渡日本,傳經播法。

為了表示敬意,日本專門為鑑真準備一件高貴絕倫的袈裟,並在上面寫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句子。意思是雖然所處地方不同,但好像風月一樣同處在一個藍天下,佛法無邊,廣播四海。

鑑真深受感動,先後6次東渡日本。但鑑真東渡日本的行程並不順利,鑑真一行前後歷時十二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航海三次,幾經絕境。先後有三十六人死於船禍和傷病,二百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當鑑真到達日本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而且已雙目失明。由於不能見物,鑑真通過耳聽的方式幫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經,又用舌嘗的方式為日本修正了藥典。

鑑真在日本不僅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國的醫藥、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被日本稱為“傳戒律之始祖”“日本漢方醫藥之祖”,所寫的書法作品“請經書貼”,以及親手組織興建的唐招提寺均被列為日本國寶。

通過鑑真的故事,我會告訴孩子,任何人想要做成一件事,僅憑興趣是不夠的,所有的成功都是堅持努力的結果。

當他背課文、寫作業、解難題感受到挫敗感時,當他學一項運動技能遇到困難時,就應該鼓勵他們勇於嘗試,不要怕犯錯,不要擔心學不會,很多時候只要多嘗試就會成功,也會感受努力所帶來的快樂。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但如果家長或老師總是以極其苛刻的眼光來要求他們,他們不僅會喪失信心,還會畏懼嘗試,即使把困難克服了,也很難收穫成功的喜悅。

比如,有些孩子總是擔心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但又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又或者已經很努力了,但家長和老師還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會讓他們把成功看成負擔。

其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自省自悟。就像他們通過自己不斷的試錯,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奔跑一樣,只有內心想要變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豈曰無衣——讓孩子學會分享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先秦詩歌,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表現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

秦國最初只是偏安一隅,為周王室養馬的小部落。東周時期,自昏庸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面對犬戎的進攻無能為力,最終王城被攻破,周幽王也因此丟了性命。周平王被迫遷都後,犬戎再次來犯,周平王向諸侯求救,卻無人搭理。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此時,秦國先祖贏開顧念秦周同源,跪受王命,隨即傾舉國之兵打退犬戎。周平王感於秦人出援,將秦人封為諸侯,賜秦君伯爵,並將周室無力掌控的關中地區一同賜與秦人。

此後,秦國各代君主勵精圖治,歷經九代,擊滅犬戎之國二十一,終於強盛起來。春秋時期,秦穆公也成為霸主之一。這首戰歌就是歌頌秦國將士浴血沙場的讚歌,體現了秦國上下英勇無畏的精神。

無論對孩子,還是大人,古代戰場離我們太遠,但浴血奮戰的將士卻離我們並不遙遠。這次疫情,就如同一場戰役,我們都在與看不見的敵人在戰鬥。

那些“逆行者”不懼風險,迎難而上,為我們所有人帶來的平安。更重要的是,他們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經歷和背景,但當面對共同的敵人時,卻都表現出同仇敵愾的氣勢。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他們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共同分享,這是團結帶來的力量。在這種力量的支持,全國上下每一個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抗疫,這難道不是孩子們最該學習的品質嗎?

今天的學校太過冷清。每天孩子們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學著學不完的知識,相互之間少了交流,太過吵鬧、太過頑皮都被視為違紀。

為了確保安全,以往操場上熱鬧打鬥場景越來越少,團體類、競技類的項目越來越少,更多的孩子不是為了團隊而努力,而是為了老師、為了家長、為了自己而學。

疫情之下除了感動,還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

那麼,在大災大難之前,如何讓他們能夠體會到團結的力量?

因此,我期望我們的教育不要過多鼓勵個體的競爭,總是用成績、排名來說話;而是應該鼓勵團體的競爭,因為未來的世界,能夠最終登頂的人,永遠那些懂得合作的人,而不是個體最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