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新董事長談“觀心”


觀心,是佛學中常用的一個詞語,指的是佛學界進行人生修煉的一種基本方法。佛學各派以及眾多佛家高人積累了很多“觀心”的具體方法和“心要”,內容十分豐富。這裡我們介紹一些較為簡單易行的方法,便於大家獲得入門體會,然後講講通過“觀心”,對我們營造美好人生產生哪些作用。

一、觀心的來去、有無,知心本空。

內省靜觀自己的心靈活動,審視心從何來(即意念從何來),能到何去,這樣久久追蹤,漸漸明白心無從何來,也無從何去,也並無所住;心沒有實體,也沒有實相;然後漸漸使“心中”堆積的東西與“本心”分別開,最後知道,心原本是空。正如嬰兒之心。

這一過程對美好心靈的營造具有基礎意義。因為要營造美好心靈,先得對心靈的本來面目和真相有所了悟。這就像要建高樓大廈,得先勘測地質結構一樣,是一項基礎工作。


同時,觀心的過程,也有較高層次的意義,那就是了悟“心即是佛”這一至深又至淺的佛學原理,並將其運用於人生。應當知道,佛學不僅主張眾生平等,同時也認為“眾生”與“佛”是平等的。“悟了是佛,不悟是眾生”,“眾生本來是佛”,“迷時是眾生”,“悟了便是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佛是覺悟了的人,說到底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是人生價值的實現之所在,因而是人生的一個價值目標。並且,人人都可以實現這一目標,成為一個完全徹底覺悟了的人,也即成佛。這與營造美好人生不僅不違背,而且,恰恰是一致的。

另外,觀心的“本空”,易於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學色空觀,為進一步明悟人生的大道和真諦打下基礎。由此可知,“觀心”是重要的,基礎的,不容忽略。

二、觀心的喜怒哀樂,觀心之所想所念所欲,知心究竟為誰所縛。

人在“心動”的時候,更當靜觀本心。當喜怒哀樂襲上心來時,應當及時內觀自己,看看心裡面發生的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例如觀“喜”從何來,觀想“喜”會到哪裡去,觀想“喜”去之後將會留下什麼,心會怎樣轉變,同時,觀審生起“喜心”的各種因緣(原因、條件)。看看這些因緣是否將會長存,如果這些因緣一旦離去,將會在“心”中引起什麼樣後果。需知,所謂因緣總的講乃是指各種相關條件的臨時依存關係。它的特點就是無常,各種條件中,如果有一個條件失去,整個依存關係也可能就此開始破裂,或者,原有條件未變,但又有一個新的條件參加進來,也可致原有依存關係的離散瓦解。以愛的喜悅而論,生活中一些似乎偶然碰到的事情,例如某天,家庭一方回家太晚,就有可能導致“喜悅”條件的轉變,如果發生爭執,事情朝著不妙的方向發展,就會進一步瓦解原本帶來“喜悅”的那些因緣。再進一步,別的因緣又開始發生作用了,例如一氣之下到歌廳舞廳飲酒、跳舞,新的因緣進入了生活的視野,一切都變了。然而“心”在這些過程中都發生了些什麼,承受了些什麼,留下了些什麼,這都是值得用“觀心”的方式去加以審視的。

一般而言,在沒有達到對人生有所徹悟的階段,人心總是被無常的因緣所繫縛的。所謂繫縛,就是捆綁。沒有覺悟的心,總是在各種來去不由人的“因緣合和”的捆綁和驅役之下,受盡折騰之苦的。所謂“傷心”、“痛心”、“醉心”、“心被帶走”、“心已死了”,談的就是這種狀態。這些都是“無明”導致的,同時,這些也都是可以“解脫”的。正因為有繫縛,所以才有解脫。

用同樣的“觀心”方法,我們還當“觀怒”、“觀哀”、“觀樂”,觀一切心靈中發生的事,看它們何來、何去、何因、何果。看它們怎樣構成了對“心”的繫縛,怎樣完成了“牽腸掛肚”,怎樣做到了“撕心裂肺”以及怎樣迷住了“心竅”,怎樣影響了人生等等。

總之,在自己人生的因緣聚散、因緣合和中,觀“八苦”與“心”的關係,觀“心”中的“九結”、“十使”。最好每日都有一定的時間來做“觀心”這一課,久久堅持下去,終有一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