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缺的奢侈品,就是父母均衡的愛

孩子最缺的奢侈品,就是父母均衡的愛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教育孩子有的時候雖然累,但是看著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當然,這是建立在父母雙方同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基礎之上,然而在當下家庭教育中,缺失父愛或母愛的現象卻頗為普遍。

最近小文的母親來找我,她告訴我,小文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也不肯和她說學校的事情,很是擔心。

這時我問了這位母親一個問題:那小文的父親呢?

小文的母親便沒了聲音。

原來小文的父親因為工作原因,經常要去外地出差,家裡一直都是母親在照顧。孩子一年難得見到父親幾面,更別說一家人出去旅遊,談心了。

那孩子犯錯誤了父親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小文的母親告訴我,孩子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幾乎沒有參與,有問題了在家就說兩句,或者直接怪到母親的頭上。

那麼問題就在這裡。

我們不妨自己細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出生到讀書的這段時間內,主要都是和父母其中一方進行交流溝通,另一方几乎缺席了孩子的整個成長,那麼自然而然的,不管她/他遇到了什麼好與不好的事情,都不會坦然的和父母表達,更何況是擁有一段親密融洽的親子關係。

所以說,在一個家庭當中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都至關重要。對於孩子來說,好的教育,高質量的陪伴,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父母雙方與孩子相互的情感聯結。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是一個榜樣的作用,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敢於嘗試,敢於突破,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後,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而且相對母親而言,父親的關愛和教育並不是事無鉅細的,而是指引方向,給孩子空間去發揮,鍛鍊孩子自立的能力。

而家庭裡母親的角色,更多時候在孩子的品德品性形成中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嬰兒時期,人的意識極為單純,行為習慣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對母親有一種獨有的依戀。母親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的最初概念,而這個時侯的基礎打得如何,將決定他們成為怎樣一個人。在母親的關愛和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個性更穩定寬厚。

迴歸生活,並不是所有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那麼盡心盡力,部分家長忙於工作或者其他種種原因,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教育和陪伴。接下來,我們來看個真實的案例。

今年4月28日,一位年僅28歲的母親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這個世界,並且還留下了一封遺書。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把她逼上絕路呢?事後調查,除了公婆的刁難,更重要的是連丈夫也經常不在身邊,對她對兩個孩子幾乎是缺失性的存在。她在遺書裡寫到:自己熬過去就好了,這就是當媽媽要付出的代價,只有要孩子健康平安的一切也都值了。可是,她終究沒有熬過去。

其實,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父母不均衡教育的危害。我也著實震驚,人的生命是這麼脆弱。上述事件很明顯地指出一個社會普遍現象:喪偶式家庭教育。指家庭教育中夫妻中的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夫妻中的一方因忙於工作或其他原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參與感極弱;或者雙方均在子女身邊,但是孩子仍缺失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受中國傳統家庭模式影響,很多中國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方會理所當然的做起家庭內部的各項事務,包括教育孩子,而男方只用對外部的事物負責,甚至開始找各種藉口和理由迴避家庭事務,孩子出問題後,將責任推給女方,從而轉化成更為激烈的家庭矛盾。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段子:大多數人在回到家看到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媽,晚上吃什麼;媽,我襪子放哪了;媽,空調遙控器呢……”等等一系列問題,可如果回到家看到的是爸爸,就只會問“爸,我媽呢?”

聽起來很好笑,實際上卻是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不管是從影視劇中,還是真實生活中,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給予孩子的愛不均衡,勢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最缺的奢侈品,就是父母均衡的愛

那麼可能會產生那些影響呢?

首先是性格方面:

如果是缺乏父愛或者是母愛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會更加敏感;缺少家庭重要陪伴,孩子會逐漸孤獨和內向。不僅如此,在孩子未來和異性接觸的時候,還會有一定的溝通阻礙。相反,有父母雙方的陪伴和教育的孩子,性格方面會更加豐富而健全。

其次是性別認同方面:

孩子在對自身的性別認同上,最早都是通過模仿父親或者是母親來實現,然而男女性別不同,如果孩子一味跟著父親,或者一直模仿母親的話,會形成固化思維,對以後的行為表現有很大影響。因此,父母不同的性別行為,在和孩子日常接觸時,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最後是社會行為方面:

有一句話是說“真實世界沒有人懂我,那我就退到虛擬世界裡尋找安慰”,如果孩子沒有獲得父母雙方的關愛,可能就會沉迷於網絡,在虛擬世界當中尋找“關愛”。還有,孩子未來早戀幾率也會更大,希望在別人的身上得到缺失的關愛。除此之外,缺失父愛或母愛的孩子,普遍會焦慮、自尊心缺乏,表現抑鬱、孤獨、過分依賴等等不同的心理問題。

那麼,檸檬在這裡給給寶爸寶媽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是家長要做到意識的調整,也就是要重視家庭教育環境中的角色均衡問題。父母雙方應先找好自己的位置,確定好自己的角色,可以一起溝通協商,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均衡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與愛。

父母均衡的愛,可以幫助孩子從父母雙方的身上獲得不同的正向能力,從而有助於形成他自己的社會關係和親密關係意識,發展出更好的社會功能來對抗未來可能遇到的人生風險。

第二點是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

在一個家庭中,不論缺少哪一方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定影響。

著名的教育專家孫雲曉提出:父母在孩子12歲以前能夠經常陪伴孩子是傑出的父母;6歲以前能經常陪伴孩子是優秀的父母;3歲以前能經常陪伴孩子是好父母;3歲以前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是糟糕的父母。

作為孩子的家長,應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陪伴必不可少,家長每天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有時候,一通電話、一個視頻對孩子來說意義都是意義非凡的。

最後是第三點,父母應用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對孩子做到多傾聽,以此來接納、信任孩子,這樣既可以和孩子建立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還可以深入瞭解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歡迎關注訂閱~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