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關注:有竹居 無垃圾

《化度寺碑》是《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的簡稱。

此碑立於貞觀五年(631),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楷書。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銘碑石原在陝西西安南山佛寺。宋慶曆(1041-1048)以前,原石已經斷裂,至北宋末年殘石亡佚。


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藏經洞中發現《化度寺》剪裱殘本,凡226字,共存12頁,

其中起首2頁39字為法國人伯希和所得,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為P.4510。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規格:12.1 x 8.9 cm

墨繪紙本 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以下10頁187字為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所得,為大英圖書館收藏,編號為S.5791。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歐陽詢《化度寺碑》唐拓殘本|法國藏2頁,英國藏10頁


規格:12.1 x 8.9 cm

墨繪紙本 大英圖書館收藏 編號為S.5791


一般認為敦煌石室封閉的時間在北宋景佑三年(1036)敦煌將陷於西夏之時,

故世人公認為《化度寺》敦煌本應該是原石唐代拓本無疑。

此碑書法結體嚴謹縝密,秀整清勁,氣韻清古渾厚,深合體方筆圓之妙。歷來被視為歐陽詢楷書第一代表作,是楷書的極則。《宣和書譜》雲:“詢以書得名,實在正書,若《化度寺》石刻,其墨本為世所寶,學者雖盡力不能到也。”趙孟傾跋雲:“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豈禪師塔銘》,其最善也。”此碑下筆、收筆、挑出或轉折的地方,全都小心收斂,是歐陽詢理性規範的極致。

【化度寺碑原石的傳說】

《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亦稱《琶禪師塔銘》,別稱《青鶯白鶴碑》,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貞觀五年,即公元631年刻。原石早佚,宋以後有翻刻本數種流傳。關於原石的流傳,說法不一,後人多采用明解給之說。解給在《跋歐陽率更化度寺碑》中載,北宋慶曆初年,開府公範雍奉使至長安,路過南山佛寺,見階砌下有殘碑一塊,仔細觀看,才知是久負盛名的《化度寺碑》,嘆為至寶。範雍走後,眾僧人以為“石中有寶”,破石尋之,大失所望,掃興之下,將殘石扔於寺院之後。過後,範雍又來寺中尋訪舊跡,問及原石,在寺院後找到,己斷為三截。範雍惋惜之餘,用重金買回,安放在自己的住所賜書閣中。“靖康之亂”中,碑石被藏在井裡。後來,好事者又將此石取出,捶拓數十本後,將此碑徹底摧毀,原石再也不可復得了。

【化度寺碑傳世拓本之爭】

因原碑石先毀後佚很久,傳世真本極少,歷代考據碑版、拓本名人,已不能定其真偽,原因真者少,偽重刻精本多。宋代就有不少翻刻本流傳,今日存世的翻刻本有十幾種之多。其中傳世著名者有四歐堂本、十三家跋本、敦煌殘本、南海吳榮光本、大興翁氏蘇齋本、臨川李氏本、陸氏松下清齋本、南海伍崇曜粵雅堂本、明鬱逢慶題跋本、直石本、日本傳本、乾隆內府本等。

有關這些拓本中誰是正宗的原石拓本之爭一直沒有停歇過。甚至為利驅使,不擇手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也一直為收藏界作為飯後茶餘的談資,這裡不再一一贅述。其實1300多年前的事情,誰又能考證的清楚呢?

【陝西乾縣化都寺】

化度寺亦名“化都寺”,位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鎮好畤村西北側。化度寺始建於漢明帝公元前69年,公元531年隋文帝時,三階教創始人信行禪師曾為該寺住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化度寺僧人邕禪師圓寂,傳承法系唐韻歐陽詢書《化度寺古僧邕師舍利塔銘》記載為三論宗,該寺興盛於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幾個朝代,歷史上高僧輩出。

【歐陽詢】

歐陽詢(五五七——六四一),字信本,湖南臨湘人,少時敏悟博學,隋朝時為太常博士。唐高祖時累擢給事中,後累官至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世稱『歐陽率更』。書學二王,於正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歐體特點主要是瘦硬和險絕。瘦硬系初唐風,杜甫曾盛讚『書貴瘦硬方通神』,險絕有別於二王中庸書風,更多的是六朝瘦字方法。世傳歐書大篆、小篆、章草、隸、行、飛白、草、楷八體盡能,唐張懷瓘評:『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唐李嗣真《書後品》記『歐陽草書,難於競爽,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筆勢恨少。』

宋蘇軾推重歐書小楷,題:『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寧米芾喜愛歐書草書,雲:『暮少年草書,精彩動人。』歐書八體中,目前能見僅楷、行二體。流傳下來的楷書代表作有《皇甫君碑》、《化度寺碑》、《九度寺碑》、《九成宮碑》、《虞恭公碑》、《房彥謙碑》等,行書墨跡《張翰貼》、《夢奠帖》、《千碑字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