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特殊的“遙祭”

清明節前夕,30多位來自臺灣的顏氏宗親雙手合十肅立於墓前,向先祖祭拜。與此同時,大陸顏氏苗裔也在海峽另一邊,遙寄著自己的哀思。

一場特殊的“遙祭”

“三千漳泉客兮,無懼黑水淼;笨港漁火晚兮,嘉南墾植早;千帆競商貿兮,萬頃碧波遙……”清明前夕,在臺灣嘉義水上鄉三界埔顏思齊的陵墓區,一場簡潔卻莊嚴肅穆的祭拜儀式正在進行。一首如歌如泣的祭文,再現了當年顏思齊拓臺時波瀾壯闊的場面,30多位來自臺灣高雄、嘉義、彰化等地的顏氏宗親雙手合十,肅立於墓前,向先祖祭拜。與此同時,大陸的顏氏苗裔也在海峽的另一邊,遙寄著自己的哀思。

“每年清明前,我們都會去祖先的墓前拜一拜,這些年一直沒有中斷過。”廈門市海滄區政協委員、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顏氏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顏建春說,因受疫情影響,大陸宗親不能前往臺灣,所以今年委託臺灣顏氏宗親代表所有大陸顏氏宗親獻祭,由大陸宗親提供文案,請臺灣宗親幫忙準備祭祀所用的三牲五禮、鮮花、水果等用品。

為了辦好這場特殊的“遙祭”,兩岸顏氏從2月初便開始溝通和聯繫,臺灣高雄顏氏宗親會原本組織了300餘人前去祭祀,由於顏思齊陵墓區位於軍管區,在疫情期間管控更加嚴格,祭拜人數受到限制。經過兩岸顏氏的多方協調,幾經周折後,經允許,最終由臺灣各地顏氏宗親派出的幾十人作為祭祀代表,分批進入後再進行集體祭拜。

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做祭拜這件事?在大陸顏氏宗親看來,先祖顏思齊的開臺,不僅值得子孫後輩為之驕傲,更是承載了兩岸人民共同的情感,成為了連接兩岸血緣、地緣、文緣的紐帶。他的功績,喚起了兩岸宗親血脈源遠流長的情感眷戀,讓兩岸在文化的認同上進一步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自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緬懷和追思先人的功績,不僅讓我們常懷感恩之心,提醒著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更重要的是能讓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民族精神在兩岸之間永世傳承,發揚光大。

兩岸顏氏宗親血脈同源

“落葉歸根,飲水思源,在臺灣,由於過去很少有人知道顏思齊開臺的事蹟,我們每年堅持進行祭祀和宣傳活動,也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這段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不忘中華血脈的傳承。”臺灣高雄顏氏宗親會會長顏久曜表示,臺灣顏氏宗親一直尋根於大陸,自兩岸三通後,積極與大陸顏氏宗親對接,將兩岸史料進行拼接整理,族譜也得到了進一步修繕,由此臺灣顏氏宗親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兩岸顏氏宗親血脈同源,經過多年交流,手足之間關係愈發融洽。雖然兩岸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略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交流,才能瞭解,只有瞭解,才能進一步的合作,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大步邁進。”

據瞭解,海峽兩岸顏氏公祭開臺王顏思齊活動自2011年至今,已開展10個年頭。2006年,顏永蘭、顏嘉德兩位老兵在臺灣嘉義水上鄉三界埔的軍營內發現了顏思齊之墓。這兩位老兵有一次被邀請參加葉姓公祭,看到葉家有千人前去拜祭,他們動容道:“我們顏氏家族同樣人丁興旺,為什麼顏思齊的墓前卻無人問津呢?”2008年,大陸顏氏宗親在得知此事後,幾經波折,終於在臺灣顏氏鄉親總會會長顏武勝、臺灣台中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青標和臺灣彰化北斗顏氏宗親會前爐主顏榮德的幫助下,於2010年見到了這2位老兵。在他們的帶領下,10名大陸顏氏宗親第一次來到了顏思齊的墓前進行祭拜。2011年,兩岸顏氏宗親正式約定,每年派宗親代表進行一次小型的祭祀,每3年則進行一次大型的公祭。自此開始,從族譜對接、書信、電話往來,到相互祭拜,閩臺兩地顏氏宗親交流日漸密切。現在,這場每年兩岸之間的宗親祭祀,已經變成了兩岸同胞歡聚一堂,共敘鄉誼的盛事。

隨著兩岸顏氏宗親交往的逐漸深入,兩岸宗族在婚喪嫁娶、商貿往來、招商引資等方面也有著密切的聯繫,成為了兩岸民間多方交往的重要平臺。在兩岸顏氏宗親的推薦和感召下,許多臺灣青年紛紛來大陸發展、創業,各大項目、廠房等也在廈門落地。臺灣的葡萄、優質蘭花品種等農貿商品也在兩岸顏氏宗親的協同下得以引進大陸。值得一提的是,顏思齊在登臺的同時,保生大帝、寒單爺等神明均從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分靈到臺灣,才有了臺灣現在的神明文化。兩岸顏氏宗親親情血濃於水,家國不隔山海,由血脈同源到信仰同宗,由互幫互助到互利共贏,成為了“兩岸一家親”最生動的寫照。

據瞭解,明年就是海峽兩岸顏氏公祭開臺王顏思齊暨顏思齊拓臺400週年,兩岸顏氏子弟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備工作。計劃先由大陸顏氏宗親和臺灣顏氏宗親組成代表團,共同前往顏思齊墓祭拜,再與1000餘名臺灣顏氏宗親分批返回廈門,共襄盛舉,兩岸參與人數規模預計將達到5000餘人。“待到明年春暖花開,我們兩岸宗親定能再團圓!”

一场特殊的“遥祭”

顏思齊,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出生於漳州海澄縣(今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1621年8月23日率船隊抵達臺灣,在笨港(今臺灣北港)登陸,帶領招募的3000餘名移民,開始了臺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這些遷臺居民祖地均為閩南,閩南方言、民間習俗、民間信仰等得以在臺灣保留和傳承,閩南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顏思齊功不可沒。

1625年9月,顏思齊不幸染上傷寒病去世,年僅37歲。顏思齊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在臺灣發展史上寫下了璀璨而亮麗的一頁。在民間,顏思齊被奉為“開臺王”。為表達對這位開臺英雄的敬仰之情,1959年,臺灣民眾在其雲林縣北港鎮興建了“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

2016年,為了紀念顏思齊的開臺壯舉,追溯兩岸血脈親緣,大型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進行全球首播,在兩岸引發瞭如潮好評。

在2019年6月14日“海峽論壇”開幕當天,經廈門市海滄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同建議,在海滄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兩岸顏氏宗親共同集資建成的“顏思齊文化公園”在顏思齊故里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正式落成。

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統計,臺灣有顏氏後裔17萬餘人,福建省顏氏後裔有16萬餘人,海外顏氏後裔有11萬餘人,顏氏家族在兩岸開枝散葉,成為了兩岸同根同源的重要見證。

來源:人民政協報 記者照寧、曾天泰等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滄海一城·活力海滄”宣傳正式亮相地鐵2號線,內含海滄最新美食美景大全,快看!

文旅戰“疫”,我們堅守

海滄文旅 戰“疫”先鋒(五)| 衝鋒陷陣、攻堅克難,是你們,頂起文旅戰“疫”半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