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為什麼會有“聽調不聽宣”的說法呢?他們有什麼特殊身份嗎?

“調”是調兵遣將的“調”,是軍事命令;“宣”是行政命令。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玉帝既是天庭元首,天政府首腦又是天兵天將等天庭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宣調楊戩應該是順理成章,可為什麼楊戩可以聽調不聽宣?

不知道大家看過西遊記後傳沒有,那裡面如來給鬥戰勝佛的待遇也是聽調不聽宣。
鬥戰勝佛負責整個佛界的護法,同時佛界裡只有孫悟空免朝見免跪。
平時你跟花果山待著,不用到靈山來跪我,不用聽我講課;一旦佛教有劫難了,你來幫我把無天弄死
這個設定就是借鑑的二郎神聽調不聽宣。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其實二郎神的身份相當微妙,他法力不弱,也為天庭立過功,但卻不能在天庭任職,只能在人間灌江口居住。究其原因只有一個——他是玉帝的外甥。這個角色恰是代表了宋明以來一個非常尷尬的群體——皇親國戚。若在前代,皇親國戚可不尷尬。若能跟皇帝沾上點親,就算您是廢物點心也能受重用,更別說有點真本事了。但在宋代以後情況就反過來了:皇親國戚一律不得為官,哪怕像二郎神這麼有本事的。

聽調不聽宣是什麼意思呢?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古代很多大將。軍閥,都是實力對比後為避免互相損耗投降的,戰場上獻降書,或者託中間人談判。各種原因達成暫時妥協投降,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開國時候,或者天下大亂之時。比如清朝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羅藝等。羅藝在隋朝大亂的時候,就乘機割據一方,後來靠山王楊林來招扶,羅藝就提出,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件是部下兵馬歸他調度,永鎮燕山;

第二件是名雖降隋,卻不上朝見駕,聽調不聽宣;

第三件是享有生殺大權。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二郎神和天庭玉皇大帝的關係就是如此,他名義上是服從玉皇大帝的,但實際上只要做到不公開反對玉皇大帝就可以了。而他之所以有這個待遇,就意味著他曾經反對過玉皇大帝,發生過正面衝突,最後是在玉皇大帝的天庭無法完全把他鎮壓下去的情況下,雙方達成的一個妥協局面,讓二郎神成了天庭的一個政治特區。可以說,名義上二郎神和天庭是君臣關係,但實質上帶有盟友性質。當天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麻煩的時候,可以徵調二郎神出兵參戰,但是不能讓其他人去指揮他。

說到底,聽調不聽宣的這種人,其實就是國家沒有實際統一,地方形成的割據勢力首領。

在古代,多數情況下是名義上稱臣的異姓藩王。在近代就是所謂的軍閥。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種人進京入朝,很大可能直接被弄死。

皇帝知道,他們自己也知道,大家心知肚明,所以軍隊服從調遣,但是人不入朝,就成為大家博弈後的一種平衡狀態。

相反的,入朝則成為他們放棄割據,徹底稱臣的投名狀。

楊戩被稱為聽調不聽宣,那麼,聽調不聽宣究竟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就是杜伏威在江淮一代割據,名義上對唐朝稱臣。在李世民擊敗劉黑闥和徐圓朗後,杜伏威自請入朝。

當然下場也是很慘的沒多久,杜伏威的下屬就叛亂自立,杜伏威也就被李淵殺了。

自請入朝都被殺掉,足見不聽宣的意義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