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找準優勢,成為你能成為的人

自己來寫自律似乎至少說明一點:1.自己並非真正足夠自律,2.自律並沒什麼用。

自律-找準優勢,成為你能成為的人

對於想自律而又做不到自律的人,無非兩個原因:1.自律的方向不對。2.自律的驅動不足。

自律的方向應該是個人最有優勢的方向,注意優勢包括興趣愛好、天賦能力、性格特

自律-找準優勢,成為你能成為的人

質等內在因素和專業技能等外在因素。通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往往廣泛而多變,比如爬山,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愛好而不是優勢。那怎麼找到自己的優勢呢?最出名的是蓋洛普優勢識別,但可能不太方便,可以用微信小程序裡的TOP5優勢,能測試出五個優勢並有行動指南。馬歇爾古德史密斯的《自律力》封面上寫著“創建持久的行為習慣,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找到優勢距離“想成為的人”可能還有點遠,但距離“能成為的人”至少近了一步。

自律的驅動,短期應該是輸出帶動,長期則是目標帶動。我們學英語的時候,常說讀說聽寫,就是“說”帶動“聽”、“寫”帶動“讀”,當然這也不妨礙我們最終仍學成啞巴英語。學習語言的工具不能照搬到其它上面,但是輸出帶動輸入是通用的,這就是為什麼中醫發汗、西醫放血。此外,輸出的成就感會持續給輸入帶來動力,為精神層面注入了動力。

輸出可以是某種技能的獲得,學以致用,也可以是一篇體會,哪怕是幾句話或者一幅思維導圖。

目標又分長期和短期,長期目標首先要定的低一點,導師常說的“跳起來能夠著”,目標太高容易半途而廢,目標還應該是具體的、量化的,當然“掙***錢”這種不能算是量化。長期目標最好不是精神層面的,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短期目標應該聚焦於過程,在自我約束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西方有個比較精髓的思想“活在當下”,漂洋過海以後被片面解讀成及時享樂,非常不理解,可以看下電影《死亡詩社》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長期目標是結果導向,以

自律-找準優勢,成為你能成為的人

成敗論英雄,但享受過程不是。

比較火的一個廣告片“自律給我自由”,其實容易帶來焦慮,因為本來就沒有絕對的

自律-找準優勢,成為你能成為的人

自由,無非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於是有人用“自律-自信-自由”過渡,也未嘗不可。

最後,回答一個影響自律的最關鍵的疑問:上班一天再加上做家務、哄小孩後精疲力盡,拿起書本就睡著,就刷**的時候比較清醒,這種情況我也經常遇到,突破舒適區是個技術活,最近用的一個辦法可以試試,每25分鐘定一個鬧鈴,可以提醒努力中的你休息,也可以驚醒放鬆中的你,最重要的是喚醒睡夢中的你。使用可以發現其實娛樂放鬆也是邊際效應遞減的(可以理解為每次觀看同樣劑量的**獲得的滿足感是遞減的)。番茄鐘的好處還有就是人為割裂了時間,減少了“整點開始學習”帶來的過高期望和過度失望。

當然,通過一篇作文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有點難,但一週一篇應該可以,所以,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