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關於朱元璋的去世時間,

《明史·太祖本紀》有詳細的記載: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

對照一下萬年曆,“乙酉”即是1398年閏五月初十,也就是說朱元璋是閏五月初十去世的。而朱元璋下葬的時間史書上記載的也很清楚:

(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

“辛卯”,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十六日。五月初十去世,五月十六下葬,朱元璋死後不足七日就被匆匆下葬。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明太祖朱元璋

作為一代開國皇帝,葬禮辦的如此匆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制,根據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制,就算是尋常百姓死後還要停靈七天,然後才入土為安,而帝王的葬禮要比尋常百姓複雜的多,在古代帝王之死猶如山崩地裂,死後的葬禮也會辦的極其隆重,除去整理屍身入殮的時間不算,滿朝的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們也要為皇帝戴孝,集體來到朝中一起守靈治喪,完成這一系列流程,別說七天,一個月肯定也是不夠的。據《禮記》記載: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

也就是說按照《禮記》的記載,天子的葬期要歷時七個月,而且對比其他帝王,唐宋帝王的葬期,雖說有沒達到七月的,但至少也是五月。朱元璋的葬期一反常態,死後僅僅幾天就被從速下葬,這裡面肯定大有文章!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朱元璋陵寢明孝陵

有觀點說朱元璋從速下葬是因為防腐的緣故。朱元璋死的時候是閏五月,南京已經是炎炎夏日了,從速下葬是擔心天氣太熱,屍身腐爛發臭,影響帝王威儀。這種觀點純屬胡扯,帝王所用的棺槨都是上好的木料,一般都是金絲楠木,皇家標準的做工,加上金絲楠木本身的特性,帝王所用的棺槨不僅密封很好而且還有防腐的功能。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而且他的治理下明朝國力可謂蒸蒸日上,他完全有能力和條件為自己選擇最好的棺槨。所以,因為防腐而被從速下葬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明孝陵石刻

還有觀點說是為了防盜。據傳朱元璋出殯的當天,從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出棺,用障眼法的手段來迷惑世人,讓人弄不清到底哪副棺木事朱元璋的,以到達防盜的目的。這個觀點很難自圓其說,就算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的記載是準確的,棺材會有13副,但是朱元璋的陵寢只有一處啊,這個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朱元璋恢復了人殉制度,他的那些妃子們有的也被賜死殉葬,所以,就算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的傳言是真的,那麼,這13副棺材除了有朱元璋的,其他的很可能是被殉葬的妃子們的。因此,防盜一說顯然也是靠不住的。

既然不是為了防腐,也非防盜,那這裡邊究竟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歷史的事件要放到歷史的環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如果綜合朱元璋下葬前後所發生的一些異常事情來看,朱元璋被從速下葬就很好理解了,其實,這都是當時權力爭鬥的結果!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朱元璋臨終前,曾留下遺詔,其中詳細的安排了皇位的繼承人選:

“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除此之外,他還遺命: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不許諸王“入臨、會葬”

從遺詔內容來看,讓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朱允炆也是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但是讓諸王駐守封地,不許進京奔喪就很難理解了。正常情況下老子死了,作為兒子的不管再遠都要回來奔喪,披麻戴孝,更何況是皇帝死了呢?作為藩王的兒子們於公於私都理應回來為老爹守靈治喪的,可朱元璋偏偏不讓他們回來,從家族親情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合理,但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的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對穩定朝局最好的辦法。如果朱元璋的那些藩王兒子們都回來奔喪的話,可能會趁機作亂,威脅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地位,所以才留下遺詔讓朱允炆繼位並將自己從速下葬,讓諸王留守封地,不必回來奔喪守靈。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明朝藩王劇照

分析到這裡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了:朱元璋為了穩定朝局,避免諸王趁進京治喪的機會作亂,威脅自己欽定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地位,臨終前特地留下遺詔,不僅為朱允炆一反常態的治喪行為留下脫罪依據,同時也對他那些藩王兒子們起到震懾的作用。

但是,這一番超常規的反常操作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呢?我看未必!這極有可能是朱允炆為了穩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在利益相關的朝臣建議下臨時篡改遺詔的結果!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明朝藩王劇照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朱元璋一手建立起來並極力維護的,為了這個實行藩王制度,朱元璋還曾處死過阻諫的大臣。如果說朱元璋擔心諸位藩王會趁奔喪的時機作亂,那他完全可以在臨終前把這些藩王們先整頓一番,不說裁撤,削弱一下也是可以的,不然藩王們想反的話,就算不在奔喪的時候反,也會另擇時間造反,但是朱元璋直到臨死都沒有任何削弱藩王的意思,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在

《皇明祖訓》中留有規定: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就是說如果朝中有奸臣,但又沒有正直忠臣來反制他們,諸藩王有起兵鋤奸,以清君側的權利,所以,這樣看來朱元璋並不擔心藩王作亂,他認為朱明王朝真正的隱患是朝中的外臣作亂。因此,遺詔中關於讓藩王們在封地祭奠,不許進京奔喪守靈的內容就讓人難以信服了。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朱棣劇照

此外,這一些列反常操作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建文帝朱允炆和他背後的利益集團。朱元璋出於對朱標的愛護以及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制度,選擇皇長孫朱允炆作為自己帝位的繼承人,但是朱元璋對朱允炆其實並不是特別滿意,朱允炆優柔寡斷,剛力不足,朱元璋甚至動過要換掉朱允炆的想法,不過被朝臣勸諫後才作罷。所以朱允炆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的穩固,甚至有記載朱元璋臨終前曾急詔朱棣進京,但又被朱允炆矯詔給半路攔住了。

風譎雲詭,暗流湧動,朱元璋從速下葬的背後隱藏了多少權力爭鬥?

朱允炆劇照

朱元璋臨終急詔朱棣究竟要幹什麼?而朱允炆又為什麼要矯詔竭力阻止朱棣進京呢?這就很值得推敲了,如果是朱元璋預知自己大限將至,想讓朱棣提前準備進京奔喪,那為什麼獨詔朱棣一人,而不詔其他兒子呢?這顯然不合常理,結合朱允炆矯詔阻止朱棣進京這件事來分析,朱元璋臨終前很有可能想換掉繼承人的意願,而朱允炆和他背後的利益集團也很可能提前察覺到自己地位不保的危險境地,提前做了準備,尤其那些與朱允炆利益相關的朝臣們,朱允炆優柔寡斷,但是這些朝臣們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眼看馬上到手的鴨子,怎麼可能讓它飛了,所以,要說朱允炆和他背後的利益集團篡改或者偽造遺詔也不是不可能。

撥開歷史的迷霧,就會發現在絕對的權力面前,親情仁孝都會變得無足輕重;反常的歷史事件背後,也必定隱藏著風譎雲詭的權力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