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脫貧,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10村聯合上演“養驢記”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範明昱

  起初是探出一條腿,接著是另外一條,直至頭部和身子全部伸出。4月3日上午,這頭新出生的小驢駒,成為濟南南泉牧業有限公司黑驢養殖基地的第99號成員。

  “是頭小母驢,今年基地繼續擴大養殖,驢子多了,就不愁來錢了。”一個小時前,李昌義剛剛為歷城區彩石街道10個省定貧困村(現已全部摘帽脫貧)分發了各自一年4萬元的產業項目分紅,分紅資金有一半來源於黑驢養殖項目。

  養驢能脫貧?還能幫助10個村集體脫貧? 如今,當地已無一村民存在這樣的質疑。從“輸血”到“造血”,僅一字之變,卻為彩石街道脫貧攻堅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發展特色產業、拓寬精準扶貧路子的背後,念好“養驢經” 成為了關鍵。

抱團脫貧,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10村聯合上演“養驢記”

黑驢養殖基地設在彩石街道南泉村

  脫貧,一個村都不能少

  脫貧攻堅,是單打獨鬥還是抱團發展?彩石街道真正思考這個問題是在2017年年初。

  “當時上級政府撥付了400萬產業扶持資金,10個村各勻40萬。可即便是這樣,這些村也不一定能很好的發展成產業,倒不如集中起來辦一件大事兒。”李昌義是彩石街道扶貧辦副主任,同時目前也兼任著南泉牧業黨支部書記。

  究竟辦件什麼樣子的大事兒,李昌義心裡並沒譜,但他明白,大事兒就得靠大家夥兒商量,1個村也不能少。

  想脫貧的心是熱烈且迫切的。一時間,康井孟村、韓家峪村、西絲峪村等10個村的第一書記、村書記、村主任集結到一塊兒。開會座談、外出考察、詢問專家,一系列硬舉措下來,很快就將目標瞄準到了黑驢養殖。

  “主要是當時驢皮市場價80元一斤,1頭驢身上的皮就有50斤,價錢確實很吸引人。”就這樣,400萬產業扶持資金一半放在了“光伏發電”項目上,剩下的200萬則全部用於黑驢養殖。彩石街道又為黑驢項目籌資400萬元作為扶貧配套資金,建設了養殖基地。

  2017年5月,濟南南泉牧業有限公司註冊成立,10村集體入股。2019年,黑驢養殖項目純收益達到了25萬元。10個村的70戶貧困戶共計110名貧困群眾,正在慢慢享受著這個“新興”產業帶來的喜人變化。

抱團脫貧,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10村聯合上演“養驢記”

2017年濟南南泉牧業有限公司成立

  錢買驢,驢生錢

  總佔地面積34畝的黑驢養殖基地設在彩石街道的南泉村,驢棚、倉庫、辦公室、變電室、沼氣池等設施一應俱全,乾淨整潔是給記者的第一眼印象。

  3600平方米的驢棚,寬敞透亮,可以看到遠處連綿不斷的群山,也能感受到輕柔的微風吹過。見到陌生人前來,黑驢們並不怕生,甚至有的會徑直走向圍欄邊,拱拱頭索要食物。

  從最初確定養殖項目、基地選址,再到買進的黑驢終於可以順利自繁自育、產業發展壯大到跟“光伏發電”項目一起給10個村每年分紅40萬,3年見證著走來,李昌義的心裡不是沒有驕傲,但更多的是感慨。

  “什麼都得慢慢摸索,也擔心能不能成功,但總得先試試,才能有個結果。”李昌義告訴記者,他們共派出隊伍買過兩次驢苗,第一批是2017年從河北與東阿考察後購買了214頭,第二批的買驢之路,大家夥兒直接衝到了內蒙古。

  “養了1年,畢竟有了點經驗。2018年,我和6名第一書記出發去了內蒙古。”與李昌義交談中記者得知,從外地購買的驢苗容易水土不服,不好飼養,成本也高,讓基地的黑驢自繁自育,便成為當時他們的主要養殖目標。

  於是,從內蒙古購進的114頭黑驢中,包括了50頭母驢,兩輛大車開著拉回基地,養殖之路也慢慢走上了正軌。

  “一頭驢,驢皮得有50斤,驢肉大概在200斤,除去草料、飼料、水電、人工費等成本,目前一頭驢純收入2000塊錢沒問題。”李昌義說道。

抱團脫貧,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10村聯合上演“養驢記”

姚學生是彩石街道老樹峪村的貧困戶,也是基地的長期工

  “包吃住,每月還賺1700元”

  上午10點左右,驢棚裡又誕生了一頭新的小生命。這個黑驢大家庭的第99名成員,出生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

  “母驢年紀大了,生到一半就沒了力氣。”雖然驢媽媽有些難產,但在姚學生看來,問題並不大,多年的養驢經驗,早已經讓他把各項工作掌握得輕車熟路。

  據瞭解,姚學生是彩石街道老樹峪村的貧困戶,無兒無女獨身一人,還患有長期慢性病並身有殘疾。黑驢養殖基地建成後,南泉牧場為周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設置了公益崗。漸漸地,家裡無牽無掛的姚學生便成了這裡的長期工。

  進了驢棚,姚學生拿出細糧圍著柵欄邊走邊撒,黑驢們吃得很歡。“和人一樣,一天得餵它們3次,晚上這頓也得吃好。”兩年半的時間,姚學生早已完成了從莊稼漢到養驢“專家”角色的轉變。

  除糞、喂飼料、給驢接生、治病,除了學到一身本領,每月還能領到1700元的工資,這是姚學生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一開始不懂,什麼都得學,學會了,就越幹越順手。”他對自己的角色轉變很滿意。

  除了長期工,李昌義告訴記者,養殖基地還有很多臨時的短期工。“鍘草、收秸稈、除驢糞等各項工作也需要很多的勞動力。按天付錢,一天80元到100元不等。”

  “產業+就業”扶貧模式發揮了“造血”效應,隨著南泉牧業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為貧困戶增設的就業崗位也越來越多,然而扶貧與扶志的結合,只是黑驢產業帶來的良好效果之一。

抱團脫貧,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10村聯合上演“養驢記”

農戶地中的秸稈是黑驢的天然飼料

  黑驢背後的“鏈條經濟”

  一頭驢,如何形成閉環式“鏈條經濟”,背後有著很深的門道。

  藉助黑驢產業脫貧攻堅,是彩石街道的出發點,在脫貧的基礎上,為村民收入創造更好的增長價值,彩石街道把落腳點聚焦在了產業鏈的融合上。

  “我們鼓勵周邊農戶種植穀子和青儲玉米,南泉牧業會作為飼料收購。”除此之外,每年的秋收之後,農戶地中的秸稈也會作為黑驢們的天然飼料,被南泉牧業列為收購對象,大大減輕了彩石街道防火防汙染的壓力。

  當然,變廢為寶的不僅僅是秸稈,還包括驢糞。“牧業會優先為貧困戶提供免費驢糞肥料,既減少驢場廢棄物排放,也幫助大家節省了購買肥料的費用。”李昌義說道。

  為促進黑驢養殖產業增收,彩石街道從工會拉動消費,南泉牧業在人流密集的商業區建設了彩石富友驢肉館家常菜,藉助菜館銷售真空包裝的生、熟驢肉,為普通群眾提供了購買驢肉的平臺。同時形成驢肉火鍋、驢肉水餃、醬驢肉等特色佳餚,從而增加驢肉附加值。

  眼下,藉助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政策的東風,南泉牧業正在一步一步擴大產業規模。“目前正在研究黑驢的人工授精方法,想培育出基因品種更好的驢子。”提起今年的目標,李昌義信心滿滿,“做好養驢產業是個大文章,為了讓村裡多拿到分紅,讓更多村民享受到脫貧成果,咱們願意多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