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由好萊塢著名編劇、導演喬治·諾非執導,Apple TV+出品,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銀行家》上映。上映之後豆瓣分數代開高走,目前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7.6分。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銀行家》海報

1954年的美國,從德克薩斯州到加利福尼亞州發展的伯納德·加勒特結識了喬·莫里斯,兩位作為非裔美國人一拍即合,開始共同投資房地產,甚至招募百人為他們工作,並且最後收購了兩家銀行,電影所呈現的就是根據這一段時間所發生的真實故事進行的改編。


和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綠皮書》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對於上世紀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進行了展現。雖然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視角來進行刻畫,但卻是為觀眾展現了歧視這種主觀偏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事實上這種的偏見和歧視來自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完全歸咎於某一方的。可是當階層出現固化,就會出現各種不公的事情。那麼,所有人們可能之前約定俗成都靠默契來遵守的規則就會出現裂痕,而出現裂痕的同時就會有分歧者的出現。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這種現象從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逃不開的“真香”結局。誠然,歷史的發展總會在其特定的時間段發生特定的事情,那麼我們可否根據其他人的即有經驗來完善自身的不足,就顯得團隊的領導是否足夠聰明和擔當。


《銀行家》整部電影雖然顯得非常“政治正確”,在觀看之餘,也會隨著兩位非裔美國人所受到的不公對待而不平,我們今天將從另外一面來解讀它。


一、故事情節:讓人揪心的真實故事,從三個時間點進行刻畫,同時為觀眾展現了男主角不同時期一如既往的做事態度。

《銀行家》的情節和其他傳記類的電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所有的故事情節都不是正面的去展現主角的光環,而是從與他有過接觸的次要人物的細節描寫來襯托主角。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 故事的開頭,男主角小時候在一家銀行門口擦鞋,他不僅比別人擦的亮,獲得銀行職員的讚許,同時還有心的將職員們所談話的內容進行了記錄。
  • 男主角一家來到加利福尼亞州的遠方叔叔家,叔叔要為他們介紹有關航空工廠的工作,但是男主角夫人與叔叔對話時候的驕傲語氣,表現出了她對自己丈夫的絕對信任。
  • 最初拒絕男主角的巴克先生,被他對事情的堅持所打動,成為了第一個和他合作的白人商人。
  •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能快速的實現,男主角找到了為自己打工的白人小夥子,並用最短的時間把他培養成可以代替自己出面談判的重要助手。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影片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第一個是1939年,這個時期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特殊時間點,它不僅是長達10年的大蕭條結束的時候,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之年。這個時間節點也是男主角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對現狀產生不滿,試圖去改變的時候。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即使自己的父親告知他白人不會允許用他們的方法賺錢的時候,男主角卻回答他也許換個地方就可以。


當一種力量操縱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的時候,這種人為製造的障礙,會讓很多人還未行動便開始退縮,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即使你再努力也不會成功。而此時,勇於踏出一步的人,就會產生難以想象的結果。這便引出了電影的第二個時間點——1954年。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1954年的加利福尼亞州,男主角妻子的叔叔家。經過多年的努力,男主角已經成家立業並且有了一定的積蓄。隨著對於未來的研判,男主角選擇了離開家鄉,來到更為開放的州尋求發展。在這一年當中,他獲得了第一位支持他的白人——巴克先生。但是好景不長,巴克先生的突然辭世,使得一切計劃都被打亂。而此時,他認識了他未來的合作搭檔喬·莫里斯。


所以我們在日常之中合作伙伴選擇的重要性就會顯現。電影中男主角身上的幾點可以讓大家作為參考。


1)專業性:男主角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所有金融的知識的學習動力,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自己所處階層的不甘;


2)專注性:男主角最初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開拓並非一帆風順,不僅處處碰壁甚至連接待的人都只是禮貌性的敷衍他,但是他沒有放棄最後甚至收購了一座黃金地段的大廈。


3)戰略性:所謂的戰略性,是指合作的人對於共同從事的事情或者是其本人的宏觀思維。這點也會決定其是否有更全面看待事物的眼光和邏輯。


男主角身上的這些特質,為他和合作夥伴贏得了巨大的機會,他們合作無間披荊斬棘,除了收購大量的房產,還收購了兩家銀行。快速擴張的同時,隱患也隨之出現。隱患的出現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這種情緒讓個體內心深處對於組織的既定政策和規劃產生偏差。但是,男主角和他的合作搭檔選擇相信團隊成員,即便這個結果是錯誤的,這就是第三個時間點1964年。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在這一年,因為競爭對手以及自身的原因,男主角和合作搭檔被監管機構調查,甚至被判入獄。他們所有的家產被罰沒,只剩男主角妻子名下的一處房產。導致他們發生這一切的原因是團隊成員馬修對於自身能力認識的不足。


在現實職場中,很多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個組織的負責人,能力不足但是卻偏偏身居要職;而那些在很多人看來有能力的人卻還是普通打工者。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所有公司都會出現。那麼我們將從以下幾點來分析在組織內擁有話語權都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1)一定要在組織和團體內引人注目。在一個團隊之中,不要做那個默默無聞的人。在老闆的角度看來,或者是大多數看來,敢於表現自我的人,會默認為其是有能力的。


2)累積資源,即整合身邊可用資源。不忽視身邊的人,是為個人打造良好的關係,累積的人脈資源做準備。永遠不要嫌事情多,做好每一步都是為日後打好的基礎。


3)經營弱關係,即那些你不經常聯繫、分佈在不同領域的人際關係就是弱關係。這些人所處領域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見聞知識思維等都會不同,而這些關係會在某個時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4)警惕風險。風險會無處不在,這裡既有來自競爭對手的挑戰,也會有組織內部的不合規造成的後遺症。最好的方式就是: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二、現實意義:面對偏見,最怕潛移默化的接受,逃避無法解決。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認命,堅持並迎難而上。


偏見是一種帶有非常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態度。持有這樣想法的人,最明顯的顯性特徵是不經過任何實際驗證就直接對於人或者事情來進行判定。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這樣的偏見在職場中更為常見。我們會自然而然的認為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就會更好的勝任一份工作;會認為女性在職場中只能是去一些類似文職工作;會認為某一類人就只能做與其身份符合的事情,一旦有所僭越,必會群起而攻之。


那麼,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該如何做呢?


在《銀行家》的中,男主角無論是開頭對於父親的回答,亦或是在遠方親戚家對於只任命做底層工作的不屑,還有面對收購銀行中反對自己並且搗亂的白人,還或是在最後法庭上面對所有白人陪審團不公正待遇。他所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實力去以像所有人來證明:你們可以做的,我也一樣可以做,甚至做的更好。


在前文中提到的男主角的第一個合作者巴克先生,在他冒名去找銀行談借款事宜之後,有這樣一幕:所謂的行規都是用來搞垮外來人的說辭而已,當你明知道自己處在壓倒性夫人劣勢中時,依然堅持。他將別人的偏見化做了自己迎難而上的動力。主動的自我改變和尋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任何機會,隨著他的堅持,他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我們在現實中的職場中,除了增加實力之外,也要主動的消除別人針對自己的偏見,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


1)主動接觸和了解。偏見產生的絕大多數,都是源自於個體都在自我的象限中去與他人相處,也就是拿自己的行為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他人。只有當我們能主動去接觸和了解他人的時候,不僅能消除對於自己的偏見,同時我們也可以更全面的瞭解到他人。


2)尋找共通點。社會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會競爭而帶來敵視與偏見,而當如果兩個人需要合作才能度過難關時,此時雙方的偏見就會處在最低。所以當人們需要開始與他人合作的時候,就會尋找共通點,以此來評估自己肯能獲得或需要付出的部分。

《銀行家》:社會底層的躍升之路,淺談偏見歧視之下的個人成長


寫在最後

這部影片雖然是以上世紀美國黑人奮鬥為題材的故事,但在今天也同樣有現實意義。它為我們展示瞭如何通過努力越升階層 ,並且同時也探討了如何在偏見之下應對處理。作為一部真人故事改編的傳記類影視作品,足以讓很多在當下甚至是職場中處於迷茫期、低谷期的人受益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