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她太懂事了,可能有討好型人格傾向。”

這是我閨蜜女兒幼兒園老師對她的評價。

孩子剛進幼兒園一週,就成了班上的“每週之星”,別的孩子每天哭哭嚷嚷,而她不哭不鬧,還把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孩子分享,自己一個不留。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中午吃飯,她看到老師走過來就主動說:“老師,我在加油吃飯,我會好好吃的!”

下午睡覺,別的小朋友都要求老師哄睡,而這個孩子會說:“老師,你不用拍我了,去哄別的人吧。”

老師說:“我從教二十年,從沒見過這樣的孩子,不哭也不鬧,這麼會看臉色,這麼懂事……”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閨蜜還沒來得及高興,老師又說:

“這不是一件好事,小孩子天生會先滿足自己,而她卻在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別人……這對她以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

老師的話讓她感到不安。

孩子究竟在默默承受些什麼?這種性格是怎樣養成的?還能再糾正過來嗎?


討好型人格大家都知道。

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只是為了獲取他人的讚賞和認可。

天才少女蔣方舟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讚美與榮譽中長大。

但長大之後她多次自曝,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活得非常痛苦。

“我總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時擔心冷場,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不會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

“我從來不敢和人提出真實的意見,都是在一味地誇獎他們,像一個每天笑臉迎人的店小二。”

“就算我不喜歡一個人,我也想努力討好他,想讓他喜歡我。”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那麼,討好型人格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很明顯,和原生家庭有關。

大致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使用了暴力。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這裡的暴力包括行為暴力、語言暴力和冷暴力。

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把可樂灑在了沙發上,有些家長會罵孩子,“你真讓我心煩!”

有的家長會打孩子,希望孩子能長記性。

還有家長會故意冷落孩子,達到懲罰的目的。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認知:我不被歡迎,我沒有價值,我隨時可能被拋棄。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孩子的潛意識裡沒有安全感,生怕自己哪件事沒做好,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所以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千方百計討好父母甚至老師。

第二個方面,是父母“有條件的愛”。

想想看,當我們的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比如孩子考了第一,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會特別高興,對孩子的愛表現地更多一些?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原來一天只可以看一集電視,現在可以看兩集;會給孩子買禮物,全家人對孩子都有更多的耐心和溫柔。

在二胎家庭裡,每當老大幫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父母就會對老大更好一點,誇獎他,“我很高興你能這麼懂事。”

這些行為都很常見。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他們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表現好了才能得到,一旦表現不好了,那些愛也將會消失。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所以孩子戰戰兢兢,剋制自己想玩、想吃、想撒嬌搗蛋的天性,去迎合自己的養育人。


可能有些父母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有多痛苦就不用我多說了。

當我們的孩子因為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出現討好傾向時,我們父母一定要想辦法幫孩子糾正過來。

畢竟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首先,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對孩子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

當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很多孩子屬於自我認知無辜的狀態,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只是因為父母生氣,就糊里糊塗地認了錯。

下一次一定會再犯。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傷害親子關係的基礎上,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錯了。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當孩子將可樂灑在了沙發上,家長不要急著發洩情緒,而是引導孩子,這樣做是對的嗎?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了避免這種事再次發生,我們下次在沙發上喝可樂可以怎麼怎麼做。

當孩子自己說出瞭解決辦法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問題離解決不遠了。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德國腦科學家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感覺到TA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才會真正地幸福。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接納對於早期形成的自我認知起了決定性作用。

孩子感受到他可以做自己,不如別人家孩子厲害,沒有得第一,也沒關係。

我就是我,爸爸媽媽的愛不會因此減少。

有些父母常常走進一個誤區,孩子拿第一了,我們比孩子還高興,孩子成績不如意了,我們比孩子還失望。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這其實是把我們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進行捆綁。

孩子的得意和失意都是他自己的事,我們只需要做一個引路人就好了。

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很優秀,讓我們有面子,而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對嗎?

無條件的愛並不難。

孩子考得好的時候,我們不必急著獎勵他,而是讓他分析他是怎麼做到的,問一下他的感受。

讓他真正為了自己的成就而開心,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態度而開心。

最失敗的父母,就是養出一個“討好型”的孩子!

當孩子表現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急著指責他,而是幫助他分析,究竟是哪裡沒有做好,並且相信他下一次會做得更好。

做好這些並不難,難的是父母們要付出耐心、恆心和愛。

但當我們迎來這個小生命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好好養育他們的準備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