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型重疾險的這些坑,你知道嗎?

我發現一個規律,有不少找到我諮詢保險的年輕人,只要提到重疾險,八九不離十的一定會說“請問有什麼

消費型重疾險推薦嗎?”

這類型的人往往有一個特點:愛專研,喜歡自己去研究產品。

好學的寶寶,得贊一個。

不過,這其中的大多數人自學的來源在於:營銷號和大V號的產品測評文章。也就是說,自學的內容已經不那麼中立客觀,這類型的文章中往往充滿了個人的主觀意識。

於是在營銷號、大V號們的“教育”下,覺得買重疾險一定是要消費型,撬動槓桿才是真·保險。返還型的?呵,想騙我多交保費,門都沒有。

消費型重疾險的這些坑,你知道嗎?

消費型雖好,可也有缺陷,我就來和大家嘮叨幾句。首先,簡單說下消費性重疾險的特徵。

消費型重疾險和返還型重疾險是重疾險的兩種形態。

消費型重疾險主要有幾個特徵:

1、 屬於定期型的產品,一般定期10年到30年,和到70歲或80歲

2、 不保身故,到期不返還

3、 保費較低

有人會說了,你講的這些我們都知道呀。OK,講講你們想不到的,關於消費型重疾的“盲區”。

一、身故、全殘責任缺失

1、意外身故賠不了

如高空墜物、自駕車車禍身故等。特別是最近發生了多起高空墜物致人身亡的事故,搞得人心惶惶,誰也不想這樣的事攤在自己或親人身上。這樣的情況,如果只買了消費型重疾險,不好意思,賠不了,保費白交了。

2、疾病後身故

舉幾個例子吧:

l 老王工作壓力大導致猝死

l 老王感染流感或新型病毒,併發症身故

l 老王有良性腦腫瘤,在送往醫院的救護車上顱內持續高壓,還沒等到CT檢查就停止呼吸和心跳

l 老王在做冠狀動脈搭橋術,由於醫院設備和醫護人員技術不夠精湛,不幸在手術檯上身故

l 老王突發腦中風,但是沒能熬過180天

以上情況,消費型意外險均賠不了。

劣勢,經常被故意隱藏。其實重疾險其實太多的病種有時間、條件限制要求的。

從我們團隊近期接手的理賠案例中,消費型重疾險,會比一些包括身故的重疾險更多的潛在糾紛。

主要體現在:

如果是癌症,必須要做病理,有些家屬擔心父母再做病理會非常痛苦,不原開刀,希望保守治療。假設過2年去世了,只能拿到現金價值。而儲蓄型重疾險,是可以賠保額的。

有一些疾病有罹患狀態的要求,比如重度腦中風,有若干要求要達到180天仍處在某某狀態的。如果179天去世了,仍只能賠現金價值,而儲蓄型重疾險,有身故責任則是可以賠保額的。

現在消費型重疾險的網銷的投訴率,未來極有可能會超過身故型重疾險的,我們在這些也做一下宣傳警示。希望大家要避免有認知上的心理巨大落差。

真實案例:

一位客戶罹患骨癌,位置在心臟後方脊椎的位置。醫學判定疑似,實際上經過北京協和醫院主任的判斷確認99%就是。但是保險理賠判定需要活檢病理,活檢的條件是開胸穿刺活檢,但開了以後由於心臟後方脊柱,有很大的危險。現在客戶因為沒有活檢病理指標沒法賠付。

假設做開胸手術,如果不是癌症,病人仍有手術中身故的可能,如萬一身故消費型重疾險無法賠付,只能退現價,投保兩年現金價值極低。

如果不做開胸手術,而做保守治療,假設真的是癌症,病人2年後身故了,消費型重疾險無法賠付,只能退現價,投保4年現金價值極低。

二、消費型以單次賠付為主

這種單次賠付的重疾險,用我們業內的話叫“絕望型”賠付。

畢竟只賠一次重大疾病,合同就終止了。這裡就有個問題,如果你得過重大疾病,今後想再買重疾險,基本沒戲。

這個時候,多次賠付型的重疾險就意義重大了。

那些家族長輩得過重大疾病的人,尤其應該考慮這一點。

小寶5歲,被查出白血病,醫生建議進行保守治療來控制病情。值得慶幸是的,2016年小寶2歲時,母親為小寶投保了一份單次賠付重疾險產品,保額20萬。

兩年後,小寶病情突然惡化,醫生診斷必須馬上進行骨髓移植,面對鉅額的手術費用,母親一籌莫展,一夜白了頭。

三、核保嚴格

說到這裡要先植入一個概念:一款產品或是一類產品,不可能千萬優點集於一身。

既然單次賠付重疾險價格已經相對便宜(性價比),那麼核保就可能相對嚴格。

來看看老牌“網紅”百年康惠寶的健康告知:

消費型重疾險的這些坑,你知道嗎?

消費型重疾險的這些坑,你知道嗎?

消費型重疾險的這些坑,你知道嗎?

先不說內容,就這字數也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健康門檻很高,基本篩選一輪下來,能過關的都是身體健康的標準體了。

我這裡說的健康,不包括你自己覺得的健康,比如任何囊腫、結節,在你眼裡甚至是醫生眼裡都是小事,暫時不需要治療。

“現階段需不需要治療”指的是臨床醫學的考量,而“現在的小問題在未來會不會有風險的隱患”則是核保醫學的考量。

所以,身體條件不那麼優秀的,基本上可以不用考慮消費型重疾險了。

講了這麼多,我不是在黑消費型重疾險,而是希望大家能理性考慮,不要只追求極致性價比而忽略了其他很重要的因素。

俗話說“存在即合理”,是有道理的,消費性重疾險必然也有它的價值。

適合購買消費型重疾險的人群,我做了一個總結:

1、 預算有限作為過渡

什麼是預算有限呢?每年大概只能拿出四五千,甚至兩三千買保險。

多次賠付型重疾險,一定比只能賠一次的重疾險貴,而且貴很多。但對於經濟一般的人來說,保險最重要的就是保額,50萬保額永遠比30萬好太多。

只有當你的預算足夠了,才應該去考慮服務、返現、品牌、第二第三第四次賠付,這種更深層的服務。

先吃飽,再吃好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2、 作為保額補充

已經有了保終身+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後,想進一步把保額做強做大的人。

畢竟返還型重疾險的缺點就是貴。

30歲男性買100萬保額大概得2萬多,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挑選產品呢?應該怎麼組合搭配呢?

來吧,問我。V136521401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