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曾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却发现生活更多是负重前行

儿子为父亲报仇欲行刺国王,因优柔寡断没有成功,途中得一黑色人相助,最后儿子、黑色人与大王同归于尽,因尸骨难辨故将三人合葬。鲁迅的《铸剑》讲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复仇的故事,但观其所指又不仅限于复仇。

眉间尺,作为一个复仇者,他的人生为复仇所累、所终。

一.复仇过程

在故事的开头,从眉间尺对要不要杀死老鼠摇摆不定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个杀伐果断的人。

相反,他天性柔弱,处事优柔寡断,根本难成复仇大事。

后来,他仅凭一腔热血闯京城刺杀国王,虽勇气可嘉却无谋略,且听到国王要逮捕自己的消息就一下灰心丧气了,觉得“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可见他缺乏等待时机的耐心和刺杀的经验,单靠他自己完成复仇简直是天方夜谭。

历史上很多人的复仇之路也就止于这里了:没有经验、智慧和耐心,仇人又过于强大,复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一个戏剧性的人物出现了——一个黑色人,身份来历一概不明,像是一个全身都隐入迷雾的神秘人。

鲁迅《铸剑》——曾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却发现生活更多是负重前行

“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这句话,如恶魔的诱惑,让眉间尺心甘情愿地献上了自己的头颅。

黑色人整个人就是个谜。他的行事方式冷酷无情、干脆利落,包括对待自己的生命都如此;他表演的让孩子的头在滚水中起舞的把戏耸人听闻;他唱的楚歌的风格可谓诡异怪诞,为他又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我一直觉得,黑色人就是世人心中无力反抗挫折后不甘心的心魔象征,是人们心中不灭的希望。或者也可以说,黑色人就是眉间尺人性的阴暗面放大的一个集合。因为眉间尺弱小无助,注定无功而返,黑色人便顺理成章地出场了,承接了复仇大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高潮——黑色人进宫献艺,滚水里三头互搏。眉间尺的头颅随滚水舞蹈,顾盼生姿,还唱起了怪诞的楚歌;仇恨让头脱离了人的身躯还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三头互相噬咬至死方休,这些超自然的现象被鲁迅先生描写得十分传神,又悲壮又怪诞,让人读来不禁有悚然的感觉。

鲁迅《铸剑》——曾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却发现生活更多是负重前行

故事的最后,眉间尺复仇的心愿得偿,暴虐无道的国王被杀死了。这个结尾无疑是大快人心的,站在那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也对举国上下有益。

但对于眉间尺本人呢?当大幕落下,我不禁发问,这复仇对于眉间尺来说值得吗?有意义吗?

二.复仇的意义

我觉得眉间尺的复仇没有意义。复仇把眉间尺的人生整个都毁了,他的悲剧正是从复仇开始。

当一个之前优柔寡断、有恻隐之心的少年,只因母亲的一番话和一段沉重的往事,他就要在一夜之间改了自己的性格,走上手刃仇人的复仇之路,谈何容易?

首先,采取复仇是对他天性的抹杀。自从“复仇”这两个沉重的字压在他稚嫩的肩头,他就从原本那个鲜活有个性的少年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满心仇恨的木偶。他先前的仁慈、怜悯之心都消失无踪,从此只为复仇生,为复仇死,每天都活在仇恨里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其次,复仇对他来说是对人生的浪费如果他不去复仇,眉间尺的人生本可以有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而不是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在美好的十六岁就与世长辞。更何况,他的父亲已死,复仇并不能使父亲复生,无非是以命换命,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值得吗?

复仇是对沉痛往事的延续,放下和释然才能真正使人走向未来。

鲁迅《铸剑》——曾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却发现生活更多是负重前行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眉间尺其实最后也没能改变自己的本性,所以他杀不了大王,报不了仇。

但他还是带着父母的夙愿上路了,带着自己好像改变的性格去复仇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让我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同样都是敌强我弱的刺杀,同样的悲壮。

鲁迅曾说过:“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确实爽快利落,但眉间尺的复仇确实没多大意义。相比起来,认清生活的本质还热爱生活、负重前行的人更令人敬服,也更为明智。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是平生书事,欢迎各位朋友常来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