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單身,享受單身,就更別提結婚了。老一輩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說辭在這一屆年輕人這裡已經不好使了。

現在年輕人的婚戀觀大多是:沒什麼觀點,因為不care。不是非要結婚,也不是非要生孩子。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好端端的人,為什麼要結婚啊?

《生活大爆炸》裡面謝耳朵說:

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類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簡直想和這個古怪的天才物理學家拜個把子。

你看,吃飯靠外賣,看電影靠雲盤,交流靠手機,無聊靠遊戲,聊騷靠app,荷爾蒙分泌靠愛豆,母愛氾濫靠貓貓狗狗。結婚,有那個必要嗎?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中國當前已經有大概2億人單身,這個數字會隨著生活方式的便捷化、溝通的信息化而持續增加,我們很快就會脫離結婚生子的低級趣味,上升到純粹的精緻高尚單身者。

而這種現象也並不是中國年輕人特有的,懶婚,晚婚甚至不婚的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大趨勢。尤其是在歐洲,法國的結婚率已經低到:1000個年輕人當中只有四個人結婚;而在美國16歲以上的年輕人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是單身;還有像我們的鄰國日本,據統計,有大概23%的男性和14%的女性到50歲一次婚都沒有結過。這個趨勢和社會的發達程度其實是有關係的。越是在物質和精神都有豐富選擇的社會,懶婚,晚婚甚至不婚的情況就會越普遍。

不結婚的人,礙著誰了?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蕭伯納老先生說過:

想結婚的就去結婚,想單身的就維持單身,反正到最後你們都要後悔。

結婚,只是一種人生選擇,而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要學會主動屏蔽一些讓人不爽的建議,就算你三十歲不結婚,又礙著誰了?

身邊一定會有很多和你意見相左的人,你會不知不覺被各種建議左右,如果因為怕成為別人眼中的怪物,就選擇跟大多數人一樣,到點結婚,到點生孩子,到點接孩子放學,每天在廚房做好熱騰騰的飯菜,一得空就得把時間貢獻給家務,那你不過是千千萬萬家庭主婦裡的一員。你要想清楚,這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嗎?

父母那一輩對於人生圓滿的定義就是穩定、踏實,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則更願意折騰,追求更多的可能性。不想再像父母那一輩那樣湊合過了,既然可以多浪幾年,何必早早的把自己的人生安排掉了呢?我還年輕,我還要多試試。

怕什麼?不想結就先不結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結婚並不是一個必要的人生經歷,而只是一種個人選擇。而這種選擇,不應該被年齡和輿論裹挾,也不應該被焦慮和差不多得了的想法打敗。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應該允許多元的想法的存在。

小時候我是真的有想過老公賺錢養家我勤儉持家,他主外我主內。再有個寶寶,一家人超級幸福咧!結果長大了出來工作後,一次飯都不想做,因為吃完了就要打掃廚房的一切,太難了,而這一切叫個外賣20塊就解決了。並且我賺的和男人也差不多,如果他沒有非常愛我和我非常愛他,我不會想結婚,更不想給他生孩子。 ​​​​

活著,舒服就好。談戀愛就已經很累了,要約會,要分享喜怒哀樂,要吵架,要計劃未來,你暫時應付不來,就先放放。無論是否結婚,你都要趁年輕,認真地生活,照顧好自己挑剔的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那什麼時候該結婚呢?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就是當你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比一個人,有意思。

當你確實碰到一個喜歡的人,也確實想嫁給他,他也滿懷期待地願意娶你,那就結婚。

有一段話我特別認同:

你要喝過很多碳酸飲料,才會迴歸白開水的平淡健康;你要穿很久的高跟,才會想念帆布所代表的青春;你要化過很多的濃妝,才會欣賞素顏的清新;你要見過城市的喧囂,才會依賴田園的安靜;你要錯過很多人,才會在某一刻一把抓住對的那個人……不都是這樣嗎?你見的多了,就知道怎麼選了。

世上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願你們都能遇見愛情,嫁給愛情。

90後的婚戀觀:結婚?有必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