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在實用主義哲學中,曾有一個著名命題:

“有用即是真理”

這句話大概是說,有用跟真理的意思相同,說一個東西有用,那麼它就是真的;說一個東西是真的,那麼它就是有用的。

乍一看,這個結論似乎很有道理,一般我們稱之為真理的東西,往往都是有用的,都能夠用來指導實踐,指導我們的生活;而那些沒有用的結論和理論,既然不能指導我們的實踐,對生活也產生不了實際的用處,那麼它們往往也會被證明是謬誤或者虛假的謠言。

但是,實用主義的這一命題卻還是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確實也能發現其中一些與常識相悖的地方。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如果說一個東西有用,它才成真的話,那我們能夠說,眼前的一塊石頭是有用的,所以它才存在嗎?如果這個東西是指生命,甚至是人呢?我們能夠說諸葛亮是“有用”的,所以他存在嗎?我們能夠說秦檜是“沒有用”的,所以他就不存在嗎?

這裡的邏輯,顯然說不通

事實上,“有用”和“真理”其實是兩種範疇,一個是指向人們的動機、目的,而另一個則指向了人們眼中的客觀世界

說一個東西有用的,肯定是因為它利於達成人們的某一種目的;而說一個東西是真理,則是因為它符合我們所感知到的客觀世界。

這就像是天空(代指人的目的)與陸地(代指客觀世界),都有各自的領域,一個是在空中,將人類的想象和追求延伸到無窮遠的遠方;一個是在地上,變動不居、萬物生長而又自有規律。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不過,我們需要明白,這兩個領域卻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天高雖遠,但終究要與地面交匯;陸地四方延伸,卻始終離不開空氣的存在。在天空與陸地的交匯處,在這裡,“有用即真理”就有了成立的條件。

試想一下,如果此時面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問題,在你面前有兩個無法證實的消息,一個是好消息,一個是壞消息,它們成真的可能性都相同,那麼你會選擇相信哪一個?

好消息?

還是壞消息?

我想,我們都會選擇好消息,因為好消息多少會讓人舒服,而壞消息多少會使人難受。

在這種模擬的情景下,人們就已經運用了實用主義的觀點,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此時 ,事物原本真實的情況或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的選擇,以及人們的目的與追求。

由於現實是複雜的,我們往往無法得知現實中的所有真相,在我們每一人的面前,很多事物都無法證實,都只是可能性的存在。

於是,在面對所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時,我們都會不自覺地運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去相信對我們有利的事物是存在的,即使它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小。

比如說神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神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如果信仰神能夠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能夠消解人們的孤獨,能夠給予人安全感的話,那麼,人們就願意相信神的存在。

其實,中國人就有悠久的實用主義和效用主義傳統。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有各種各樣的神仙,人們信仰他們,向他們祈福,或為消災,或為求財,或為延續香火,或為求得姻緣,都是相信神的慈悲和憐憫,相信他們能賜福於人間。

而且,中國人往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無論是儒家的祖先崇拜,道家的神仙集群,還是佛家的佛祖菩薩,人們都願意去信仰,並不會因為某一種信仰而排斥另外一種信仰,因為人們的信仰是出於實用主義,是出於對自身福祉的考慮。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用即真理”,它的實際運用和成立範圍,要比很多唯物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的所認為的要大得多。

人們並不是完全生活在客觀世界的大陸上,實際上,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離地騰空,在“想象著與追求著”的天空之城裡,自由地生活

當然,或許很多人沒有發現。

如果在未來,網絡技術更加發達,虛擬技術更加成熟,人們已經可以完全活在極為逼真的虛擬世界中,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沒有任何約束,那麼,這個虛擬世界是真實的嗎?

真理或許只是某種有用的東西?

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上一句:

“有用既是真理”

畢竟,人們嚮往的人們追求的人們想象的那個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也同樣真實存在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