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的接觸這"四件事",並不是為了孩子好,極有可能傷害孩子

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所期望的,有一些父母為了孩子能夠比別的孩子優秀,過早的去讓孩子接觸一些事情,學習一些技能,其實這並不能讓孩子有多麼的優秀,反而會害了孩子。

孩子

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過早”的接觸這四件事

一、過早的不穿紙尿褲

有一些家長由於經濟來源問題,讓孩子過早的不穿紙尿褲,認為這是一種浪費,這其實是錯誤的,更不能用手去抱著孩子上廁所,會對孩子脊椎和頸椎造成傷害,其次是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從而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所以建議不要太早的讓孩子不穿紙尿褲。

孩子

二、過早的學習走路

孩子的第一教育最為關鍵,一些家長們認為,要孩子更早的學習走路,會比別的孩子更加聰明。科學發現,孩子過早的去走路,會影響孩子的形體結構,過早的去學習走路,雙腿需要去支撐身體的力度,由於骨骼正在發育狀態,身體對雙腿造成的壓力,並不能的去完成走路這個運動。

孩子

寶寶學習走路的科學時間是在10個月-13個月之間,就可以獨立的去行走。

三、過早的接觸樂器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多才多藝,讓孩子去學習一些樂器,其實家長們並不知道孩子有沒有此方面的天賦,就讓孩子去學習,一方面對孩子的興趣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還有長期的練習樂器對孩子的韌帶,骨骼都有嚴重的影響。畢竟是處於一個發育時期,各個部位並沒有發育完成。

孩子

可以在孩子5歲後,學習音樂的知識,進行開發,對眼、耳、手、腦的何用,也會更好的去開發大腦的潛能。

四、過早的進行記憶學習

每一個孩子的記憶,無論智商高低都需要去開發,挖掘,家長們就會過早的進行機械化的記憶訓練,對孩子的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損害,孩子的腦中只是去想著怎麼把它背下來,其實並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慢慢的就會對事物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孩子

科學表明,孩子在6歲以後,再讓孩子去學習一些記憶性的知識比較合理,不要機械化的記憶訓練。

孩子

孩子在發育的過程有很多不適於過早的接觸,也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素質的關鍵期,6歲前是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益智遊戲,書籍來進行系統化科學的性格、行為教育和培養。

孩子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很漫長且需要耐心的事情,家長們不要操之過急,可以利用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孩子對於圖畫的理解會更敏感更直接,繪本裡面精美的插畫也更有利於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也更吸引孩子的興趣。

孩子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一套共有30冊,繪本包含《行為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10冊)《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安全早知道》(10冊)。

孩子

這30冊繪本,能夠對寶寶進行

思維鍛鍊啟蒙認知從而開發寶寶的腦域智力,讓寶寶在書中學會自我認知,潛移默化的開發寶寶邏輯思維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開發孩子智力。

孩子

繪本的用色豔麗,大膽,針對於孩子比較有吸引力,人物親和有趣,比較生動,對於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幫助。30冊不過是80元,平均一本不到3塊錢,實惠,性價比高。

孩子

書本印刷也比較環保,紙張優質,字跡清晰,色彩飽滿絢麗,有利於孩子健康閱讀。大豆油墨印染的紙張,安全環保,能夠全方位的保護孩子的視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