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迷窟》成功之處在於刻畫出了八、九十年代的“野”和“土”

《龍嶺迷窟》成功之處在於刻畫出了八、九十年代的“野”和“土”

我一直很喜歡看《鬼吹燈》系列的電視劇,尤以《精絕古城》為甚。其後的幾部,不能說不好看,總覺得缺少了一點意思。昨天看了《龍嶺迷窟》更新的幾集,那種感覺又回來了。

“那種感覺”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只好用一個時代來概括,那就是八、九十年代,也就是我的青少年時期。

八、九十年代,沒有現在的精緻,沒有現在的理性,沒有現在的華麗。它所擁有的,是“野”、是“土”,是人們臉上洋溢著的精氣神。

說起來,在八、九十年代作為社會主力軍的,是我們的父輩。可能是他們經歷過坎坷,捱過餓,受過苦,磨礪了心智,讓他們在年紀輕輕的時候便有了成熟,一種感性和理性交織下的狀態。那個年代的人,不矯情、不退縮,甚至很少氣餒,他們或敢闖敢拼,或安於現狀,還沒有進化成現如今的廣場大爺大媽群體,端的是充滿陽光。


《龍嶺迷窟》成功之處在於刻畫出了八、九十年代的“野”和“土”

《龍嶺迷窟》是《鬼吹燈》系列的第二部,背景正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交匯之際。劇中人物依然採用的是鐵三角的形式。這種模式自《宰相劉羅鍋》開始,直至《鐵齒銅牙紀曉嵐》為盛,屢試不爽,是收視率的保證。

當然,老百姓喜歡看的電視劇,離開不演員的努力。《龍嶺迷窟》中,潘粵明飾演的胡八一,“李大嘴”姜超飾演的王胖子,佟磊飾演的大金牙以及張雨綺飾演的雪莉楊,目前看來,都算是在及格線以內的。如果我們吹毛求疵一番,也會發現他們對角色的演繹有諸多的不足。

比如,潘粵明飾演的胡八一,稍顯油膩,可能是因為臉型偏圓的原因,總覺得他少了一些稜角,缺乏些團隊領導的氣質,沒有原著中經過戰火洗禮的深沉。

姜超飾演的王胖子,有用力過度之感。可能是他在十幾你年前《武林外傳》“李大嘴”之後,再無經典形象,太過想要通過《龍嶺迷窟》證明自己。王胖子是《鬼吹燈》系列中的幽默擔當,姜超的外形給人們造成了一種錯覺,那就是王胖子“狠厲”的有些過,內心的善良無法表達。也許演員和導演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用王胖子的“貧”來彌補,這就讓人覺得他有些吵鬧,有些愚蠢。要知道,王胖子是心大,而不是愚蠢。

佟磊飾演的大金牙目前是最為人詬病的一個角色,認為他油滑不夠,略顯浮誇。我倒是覺得,佟磊對大金牙這個角色的理解是足夠的,美中不足的是他演技稍顯稚嫩,沒有表現出大金牙“老油條”的特點。

張雨綺飾演的雪莉楊,現在出場較少,僅從外形來看,是符合原著中雪莉楊的形象的。目前,“鐵三角”是由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組成,可無論是原著還是劇情的發展需要,都會以雪莉楊來替代大金牙,張雨綺值得我們期待。


《龍嶺迷窟》成功之處在於刻畫出了八、九十年代的“野”和“土”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不是重點。《龍嶺迷窟》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它的場景和細節。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場景以戶外為主,導演力求還原八九十年代的社會,在場景上做足了功夫。

我們拿第一集舉例。電視劇開始十分鐘後就把地點放在了地攤上。地攤,是最有煙火氣的市井生活方式,也是八九十年代許多人發家致富的開端。而胡八一和王胖子經營的文物地攤,又給這煙火氣加上一絲神秘的色彩和一種金錢的慾望。

說到這,就得說說劇中的春來老哥了。他把一個改革開放初期地處偏僻之地的農民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土裡土氣中透著精明,怯懦中有著符合他身份的野心,貌似膽小的背後是在金錢刺激下的膽大。把一個有著闖勁的農民形象演繹的活靈活現。當然,他的“闖勁”,沒有用在正路上。

在原著中,胡八一和李春來是約在飯館後廚吃的酸湯水餃,電視劇中改成了涮羊肉。涮羊肉館子裡裝修簡單,格子窗戶大圓桌,支起一個銅鍋子就開涮。胡八一和王胖子吃相也不細緻,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江湖形象。

如果說劇情的改編是為了更符合健康的價值觀念,那麼這樣吃飯的細節改動,就是為了突出那個年代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為了凸顯八九十年代特有的江湖感。江湖,就得有熱血的“野”和接地氣的“土”。

值得稱讚的是,導演十分注重細節,就連涮羊肉館裡常備的糖蒜也沒有忽略,一盤盤碼在桌子上。一掃而過的鏡頭,估計也只有我這種吃貨才會注意吧。

胡八一、王胖子帶著春來老哥去找大金牙鑑定他帶來的繡花鞋,引出了後面的劇情。關於那隻鞋的定價過程,十分有意思。其實,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正是代表八九十年代人們的心理。

胡八一是那種有底線,有原則的人。當大金牙說出鞋值二百元時,他掏出了所有的錢,雖然只有一百八,但那已是他的全部。王胖子是正在金錢的作用下游走在底線邊緣的人,他對金錢的渴望時不時的戰勝良心,幸好有胡八一在一旁時常提醒他。大金牙是一個真正的商人,他有情義,但不飽滿,有底線,但也不是牢不可破。

他們三人對慾望的態度,正符合八、九十年代經濟轉型期人們的心理狀態。


《龍嶺迷窟》成功之處在於刻畫出了八、九十年代的“野”和“土”

其後的劇集,胡八一等三人終究還是沒能抵抗住好奇和誘惑,去到了春來老哥的家鄉。春來老哥家在黃土高原,滿目的黃土和桀驁的黃河,充滿著帶有泥土氣息的野性之美。而胡八一三人入住的縣城招待所:簡陋的住宿環境,群眾演員的悠閒狀態,滿屋子的香菸繚繞,讓身為80後的我一下子回到了兒時,也讓《龍嶺迷窟》有了一種父輩給我們講故事的代入感,把原本荒誕的故事,裝飾的過分真實。

春來老哥確實不是像看上去那麼的實誠,所有的一切都是馬大膽設的一個局。馬大膽他們的狡猾和狂妄,在利益的驅使下,把法律和道德放在了腦後。胡八一等人在擺脫馬大膽的糾纏後,進入了龍嶺迷窟,故事真正進入了正題。

李春來和馬大膽的劇情,是和原著小說不符的。這樣的改編,只是為了讓電視劇更加好看。馬大膽等人的“壞”和胡八一等人的情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概念:八、九十年代並不是全是美好,它也是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轉變的伊始。我們可以懷念過去的時光,過去的情感,也必須正視過去不好的地方,讓大家有個清醒的認識,向我們傳達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理念。

如此一來,《龍嶺迷窟》的意義就不僅僅是一部探險類的電視劇了。我更願意把它看做一部通過奇幻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展現八、九十年代風貌的“歷史劇”。它之所以好看,也是因為那個年代雖然已成歷史,可是並未走遠,還有記憶,還有反思,還有共鳴。


請關注風舞鷹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