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場表現不佳,首鋼為何不考慮將林書豪替換?

想成為CBA球隊小外援必須要具備基本那些條件?

簡而言之:

必須要具備超強得分爆發力,進攻手段豐富,無進攻死角,並且耐“操”。

賽季到目前為止,典型耐“操”的幾位出場時間,同曦隊約瑟夫·楊場均41分鐘,“巨人殺手”吉林隊多米尼克·瓊斯場均40分鐘,福特森39分鐘,凱爾·福格38分鐘。而在面對某些對手需要針對性使用時,小外援出場超過40分鐘實屬家常便飯。

倘若球隊是奔著衝擊總冠軍而去,在滿足如上條件的情況下,小外援還得具備平均水準以上的防守能力,並在防守端願意投入精力,樂於分享球,相信國內隊友,服從教練員佈置安排。

比如萊斯特·哈德森、威姆斯、馬尚·布魯克斯、富蘭克林、瓊斯。

而林書豪,遊離於這所有之外,獨樹一幟,並且在CBA古往今來歷史上,從無與之類似。

多場表現不佳,首鋼為何不考慮將林書豪替換?

書豪的傳奇眾人皆知,書豪的故事家喻戶曉,那遠超於競技層面,永久鐫刻於“勵志”的濃墨畫卷。

在NBA,12到15年間,書豪是聯盟的擋拆大師,迅捷的第一步啟動和穩健的出球視野,可以在首發與第六人間自由切換;籃網時期,從心理到各項技術,均是生涯最黃金階段,卻連續兩個賽季遭遇毀滅性傷病;隨猛龍拿下上賽季總冠軍,但只是名角色球員。

那在CBA,林書豪與其他眾小外援有何不同之處?

首先,書豪永遠信任隊友,當另外兩名持球后衛方碩與劉曉宇狀態好時,願意讓出球權,包括在戰術執行中當出現空位,基本人到球到,毫不吝嗇,或是做貪攻的選擇。其次,在同大外援無論漢密爾頓或是尤度的擋拆配合,皆頗具效率。

但尷尬的在於,CBA的大環境就是“指望外援想辦法解決問題”,而非“外援帶著大家一塊想主意”。

多場北京隊比賽看下來,當書豪在覺得手感不佳或狀態不好的情況下,會讓出球權給隊友,起初是給漢密爾頓籃下背身要位,換做尤度後,會轉移給翟曉川,或讓方碩劉曉宇去發動戰術,自己蹲弱側底角接應,有種自我隱藏的感覺。

如此,能調動起國內球員能動性,對他們的提高定然是有幫助,但註定有些人達不到能解決問題的高度,所以請來了外援。

主場慘敗於浙江,就是典型的——林書豪狀態極差,那其他人也沒辦法呀!

在來到CBA已過的十餘場中,這種情況已非首次出現,所以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喊“要不然把林書豪換了試試看”?

多場表現不佳,首鋼為何不考慮將林書豪替換?

從球員特點上來看,無論在那,林書豪都是以帶動隊友,保證團隊體系運轉為首要。通過擋拆、突分、策應反擊上球。而林書豪曾經證明自己能完成這些工作的基礎是他號稱與約翰·沃爾匹敵的第一步啟動速度,行進間變向速率、籃網時期達到37%的三分球命中率,及那與生俱來的傳球視野。

這其中很多,在17年那次大傷後發生改變。

他的速度明顯變慢,明顯減少對籃筐衝擊,出場時間不再穩定,不打首發,手感難以為繼。

但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丟失的,比如執行擋拆中的智慧,於是,又戳到了北京首鋼的痛處所在。首發中鋒邱天能擋住人,但不會拆開,遠中近均毫無威脅,對手防守佈置多會選擇夾擊或強延誤,冰凍書豪手感,於是,也惹來我們看到的那胳膊上一道道血淋淋傷痕。

當尤度或漢密爾頓在場是,林書豪會舒服很多,但也是向大多數球隊呈現的那樣,二三節大小外援二人轉,國內球員一溜3D靠邊站,原地等接球投籃,少有空手移動。以及內心的膽怯,不自信,比如打浙江這場的段江鵬。

多場表現不佳,首鋼為何不考慮將林書豪替換?

林書豪在CBA打得不好,這無需辯解,或許書豪根本就不適合CBA的環境體系,他需要能打出流暢配合的進攻體系,我覺得應該是歐冠。

但要讓北京下定決心換掉書豪也很難,當你在上海源深體育中心前排還能看到身穿一件件首鋼7號時,這是偶像,這是信仰,這是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是首鋼和CBA推廣契機,人家管理層看的可比一場勝負要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