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禹鑄九鼎(中國上下五千年·夏)

由於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帝舜薦禹於天”,禹接替舜成為了天下之主。大禹繼位後,要求九州各部落向他進獻金(指銅),以“鑄鼎於荊山下”。這些鼎是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鑄造的,天下分為九州,自然就鑄造了九隻鼎。大禹借九鼎告訴世人自己成了全天下的主人,九州自此得到統一。之後,九鼎就代表“天命”,意味著無上的權威。

眾諸侯離心離德

大禹統一天下後,維持了此前的部落聯盟制度。時間一久,其中一些首領免不了心猿意馬,另有所圖。為了讓各部落繼續聽命於己,大禹決定舉行一次首領大會。當時,恰逢各首領前來拜見大禹,他就趁此機會進行了郊祀之禮,命眾首領留在陽城協助他進行祭祀。在祭祀時,他告訴上天,欲推薦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請求得到上天的許可。祭祀結束之後,首領們對大禹的做法都很生氣,因為皋陶已年邁不堪,根本不可能繼承大位,他們認為大禹欲傳位於自己的孩子,他在祭祀上的禱告只是在掩人耳目,因此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忿忿離去。

第五章 禹鑄九鼎(中國上下五千年·夏)

禹王像


塗山之會消疑慮

郊祭活動並未達到大禹預期的目的,有33個首領因對他不滿而離去。他決計再召開一次首領大會,並在會上就自己的做法向各首領公開道歉。他將大會地點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大會正式開始之後,身披禮服、手拿玄圭的大禹出現在臺上,眾首領同時向大禹行稽首之禮,大禹也以同樣的禮數回應。大禹誠心地向首領們做了檢討。由於大禹的地位是天命所授,再加上他道歉的態度又很真誠、謙恭,所以他又重新贏得了眾首領對他的好感和敬佩,首領們原先對他存有的成見和顧慮也一併被打消了。

會後,大禹帶領眾人折返陽城。途中,大禹忽聞皋陶離世的消息,十分悲傷。回到陽城後,他將自己未來的繼任者又換成了一向以賢明著稱的伯益。這使得先前疑慮重重的首領們明白自己誤解了大禹,因此他們不但更加堅定地支持大禹,朝貢也變得主動了許多。

鑄造九鼎,天下歸一

作為對大禹的一種致敬方式,四方部落首領經常將“金”(即銅)作為貢品帶到陽城獻給大禹。塗山之會後,天下向大禹進獻的金越來越多。為了表示對塗山大會的懷念,大禹決定效仿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做法,用這些金來鑄造大鼎。為了不引起各州的猜疑,大禹決定將各州進獻的金都用在給各州所鑄的鼎上,並在各州的鼎上鑄上該州的山川地貌。同時,這些鼎上還鑄有一些奇禽異獸,它們都是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碰到過的。

第五章 禹鑄九鼎(中國上下五千年·夏)

禹貢九州山川圖


過了不久,大禹掌管天下已滿5年。他遵照舜帝之制,進行五年一度的巡狩活動。大禹巡狩歸來後,九鼎已成,其氣勢恢宏壯觀,分別為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各州的山川風物和奇禽怪獸都雕鑄在鼎上。這九鼎代表著九州,其中豫州鼎是中央大鼎,意味著豫州是中心。大禹將這九鼎都聚集到都城陽城,以此告訴世人大禹已成為全天下的主人,天下實現了統一。

此後,九鼎成為國家祭祀典禮中最神聖的器物。後來,商朝滅了夏,九鼎就被搬到了商的都城亳;周又滅商,九鼎就隨周朝到了鎬京。之後,周成王建新都於洛邑,又將九鼎遷至該地,並稱其為“定鼎”。東周末期,戰事不斷,九鼎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至今下落不明,成為千百年來的謎團。

第五章 禹鑄九鼎(中國上下五千年·夏)

(夏朝)陶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