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觀察|體育升學背後:參加運動隊教會了孩子什麼?

體育精神是什麼?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兒子參加了中小學的課外運動隊,我恐怕不太會想這個問題。對於我,參加運動不過是為了強身健體,參加比賽不過是為了贏得勝利。但真正的體育精神卻有著更加博大和深遠的內涵——這樣的認識,是在我作為家長在幫助兩個兒子參加課外運動隊的時候才一點點認識到的。生活在加州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美國是如何從中小學時期就開始培養和發展這種體育精神的。

參加美國棒球小聯盟

美國教育觀察|體育升學背後:參加運動隊教會了孩子什麼?

兩個兒子從七、八歲時開始參加加州當地的棒球小聯盟(Little League),長達六七年之久。每個春季,我和兒子們就會穿梭在北加州星羅棋佈的棒球場上。回想起來,即便到今日,我和兒子們對這個小聯盟都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親切感。在那幾年裡,我明顯看到了兒子的成長,更體味到了作為家長和兒子們一起成長的滿足和欣慰感。

眾所周知,棒球是美國的國球之一,棒球小聯盟是美國的全國性組織。當初兒子要參加,我和先生都很不以為然,認為棒球不如籃球緊湊驚險,不如足球具有挑戰性,實在設計得不夠高明。你看,拿著棒子的人常常接不到球,拿著球的人又常常發出界,球員們無聊地站在球場上,半天沒個動靜。但因為大兒最好的白人朋友六歲時就開始參加了棒球隊,他的父親傑克又是我們阿爾伯尼區小聯盟組織的財務部長兼教練。在傑克的極力勸說下,我們給大兒報了名。兩年以後,當小兒夠年齡後,自然也加入了這個棒球小聯盟。

熟悉美國棒球系統的人都知道,棒球的分級從單A開始,然後是AA,AAA,初級(Major),高級(Junior)等,最後成為職業選手。小聯盟規定:孩子六歲,不論男女,都可以報名參加。一般都要從A級開始進入訓練,參加循環比賽,理論上一到兩年可以晉一級。通常一個隊有十二三位球員,三位教練。每年賽季從三月份開始,到六月中旬結束。每週通常有一到兩次、每次三四個小時的訓練和比賽。訓練從拋球、接球開始,到發球、打球,全面操練。每場比賽對於剛剛步入團體運動賽的孩子們來說,都可以算作一場如火如荼的真正較量。

小聯盟棒球隊裡的教練都是小隊員們的父親。這些父親們小時候也都是小聯盟的隊員,如今雖然有了全職工作,但為了孩子以及自己曾經的興趣,義務做著教練。他們不僅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報酬,還常常要在賽季期間頻頻向工作單位請假(也許因為棒球小聯盟是全國組織,一般工作單位都會為此給這些教練開綠燈)。

教練們的孩子通常都在自己父親的隊裡,一來孩子打球的時間和父親一致,無需另外接送,二來也便於父親們教導自己的孩子。你也許會問,這樣對其他孩子公平嗎?說句心裡話,我想應該有不那麼公平的情況。但至少我兩個兒子所經歷過的教練們,不僅公正盡職,而且對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偏私——想想偏私又有什麼好處呢,打球本來就是件苦差事呀!

團隊精神的培養

美國教育觀察|體育升學背後:參加運動隊教會了孩子什麼?

幾年下來,我的感覺是,兒子參加小聯盟的好處不僅表現在個人的體能和技巧上,更重要的是這種運動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環境,讓他們認識到,打好棒球,需要球隊裡的每一個隊員,竭盡所能而又相互扶持,發展自我而又協調合作,既要讓自己表現突出,又要以球隊的集體榮譽為最高利益和原則,服從教練的安排,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崗。

在這之前,兩個兒子所參加的體育運動都是個人性的,像體操、游泳、滑冰、武術等,輸贏並不以團隊計,因此在他們的小腦瓜裡,沒有一個“團隊”的概念。而在小聯盟裡,我可以明顯看到兒子們從只有“我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了球隊的“隊員”。大兒子因為集體意識和團體協調能力相對較強,後來還被傑克教練任命為副教練。看著他在場上自如地調兵遣將,統領有度,教練傑克不止一次對我說,你兒子是個天生的指揮官。

作為母親,我欣喜之餘,也記起原來兒子們絕不是這麼有全局觀念的。最初,他們對教練分給他們在場上的位子十分敏感。孩子們都喜歡做發球手(Pitcher),或者接球手(Catcher)。但擔任這些關鍵性職位,贏的時候享受的是榮譽,輸的時候得到的卻是埋怨,甚至偶爾還有來自隊員的詆譭和自我的責備。經過幾番輸輸贏贏,兒子們瞭解到了自己的特長,正視了自己的優勢,也開始理解教練的意圖,自然也就安安心心,明白做好分給自己的職責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運動型體格的小兒而言,開始時他總是承擔相對重要的位置,自我感覺也超級好,比賽贏了就洋洋得意,唯恐天下人不知是他的功勞,可如果輸了,他依然滔滔不絕,評頭論足:當然責任不在他,都是因為某某某。可沒過幾年,他變得謙卑了。我相信其中是發生過不止一次的和隊友的齟齬甚至爭論的,也許還有教練的批評。後來,他便很安於教練分給他的任何位置,還說其實每個隊員都很重要。一個好的球隊,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位置都很重要,沒有一個位置是可以或缺的,更重要的是,為了團隊的榮譽,常常需要犧牲個人的榮耀。

加州有著多種族多膚色多文化的背景,相對於保守著新英格蘭傳統的美東更加自由和開放。可以說,每個小聯盟裡的每支隊伍都是一個小小聯合國——這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如何和“與自己不同的人”組成一個堅強的團隊,團結一心,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公平的規則下,平等而又彼此尊重地進行競賽。甚至可以說,那個年齡的孩子們是沒有什麼種族、膚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性別取向的分別心,這種被社會區隔出來的概念,是在後來的成長中一點點進入了他們的頭腦。這樣的隊員組成讓來自五洲四海的家長也放下成見,為孩子們健康的成長、體能的發展,為每一次比賽最好的發揮共同鼓勁加油。

因為和教練傑克很熟,我曾經問過他怎麼保證每個球隊的實力相當。他告訴我,教練們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則,在組隊之前,所有報名參加球隊的孩子們要參加一個測試,由當季的所有教練打分,所有的隊員們將根據教練們的總成績分在不同的能力檔中,比如一到六檔,然後每個教練除了自己的孩子外,在每一檔裡還可以挑選兩名隊員,組成自己的球隊。有經驗的教練那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一個賽季下來後,表現優異的小隊員有目共睹,也自然成為教練們追蹤和爭取的對象,教練們都希望他們下一年能成為自己的隊員。

小棒球聯盟不僅對孩子們是一種團隊精神教育,對居住在一個社區、同屬一個球隊的家長們,也是一種社區型的集體主義教育。因為棒球小聯盟,一個社區裡的孩子們連帶著他們的家長都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社區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這種社區性表現在家長們在賽場的參與上。當孩子們熱火朝天地緊張比賽時,家長們通常都不會閒著,有做啦啦隊的,有做“戰地記者”的,有做記分員的,還有到小賣部去服務的。這些工作我基本都做過,其中最觸動我的是做賽季記者。每次提交的報告都必須提到球隊裡每一個孩子的名字,無論他們是否得分,是否球技精湛,是否受到過觀眾或啦啦隊的喝彩——這要求我在球賽中不僅要關注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還要觀察每個參賽孩子的值得讚美之處。這實在不是一件符合日常思維的易事,但這一訓練再一次讓我徹底接受了一種觀念,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該平等對待的,都該得到應有的尊重、承認和尊嚴。

在每個賽季結束時,家長們都會為教練和小隊員們辦一次盛大的聚會,可能是在某個隊員家裡或哪個公園。家長們會拿出自己的錢,給教練每人送上一份禮物,作為對他們辛苦的酬謝,小隊員們每人也會得到一份禮物和一個獎盃。禮物可能是簽著每個隊員名字的棒球,可能是一些實用的小獎品,還有球隊的集體照。

在兩個兒子參加棒球小聯盟的幾年裡,我從未經歷過任何一次教練或家長對哪個孩子表現出負面態度的情況,這一發現讓我非常吃驚。教練們在技能的培訓上非常嚴格,但卻是絕對正面的,以糾正錯誤、鼓勵成長為主。家長們在現場服務的時候,如果發現哪個孩子的行為有所不當,也只會說出正確的行為方式,而不是橫加指責、到處散播孩子的不當行為——這讓我非常感恩,在兒子們早年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外在的環境為他們日後的在校學習和日後成長定下了一個積極、健康的生命基調。

輸得起的姿態

美國教育觀察|體育升學背後:參加運動隊教會了孩子什麼?

《奧林匹克憲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翻看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它曾以“永遠爭取第一,永遠超過別人”的口號為宗旨,但人們逐漸認識到,僅僅提倡“更快、更高、更強”是遠遠不夠的、不人性化的,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應該是不歧視弱者,鼓勵人人以強身健體的目標參加運動、進行比賽。於是,“參與比獲勝更重要”成為了奧運精神新的主旨之一。

棒球小聯盟對兒子成長的另一大貢獻,就是練就了他們“輸得起”的肚量。記得剛開始比賽時,為了一場球的輸贏,小兒竟然哭了鼻子,還挑戰過裁判。那時的他覺得唯一屬於他的結果就是一個字:“贏”。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在培訓中,教練們教給他們的技巧都是怎麼“打得贏”,每場比賽前,啦啦隊裡所有家長的祝福也都是“祝你們贏球”。在這樣的氛圍下,作為孩子是沒法兒不想贏的。

可贏家只能有一個呀。兒子所在的團隊的教練其實非常優秀,贏得也的確偏多,但看到對方的隊員哭了的時候,孩子們會油然生出一種同情來,尤其是對方的隊員裡有自己的好友和同學的時候。慢慢的,他們看開了,雖然依舊會全力以赴地打每一場比賽,但對於結果,贏了的確無比開心,輸了也能夠接受,並會吸取教訓,以利再戰。

就這樣,每年的賽季近20多場的球賽,幾年下來,小小年紀的他們,竟然可以笑看雲舒雲卷,寵辱不驚,輸贏隨你,照單全收了。

美國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大意是:我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我們都是唯一的,有著與他人的不同。這句話引申一下,也許可以變成:我們成長的共同之處就是,我們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成長的。我想,孩子們能在棒球比賽中變得“輸得起”了,也許正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了,無論輸贏,其實都不過是一種成長而已。

我非常認同傑克教練常說的一句話:不要和別人比,只和你自己比。也就是在那時候,我開始理解,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樣樣出類拔萃,爭強好勝,而是要因材施教,人盡其材。這一認識對我後來影響巨大,在我做經理的職業生涯中,我能夠試著去真心誠意地接受每一個人,並儘量學著耐心。這種態度不僅是對孩子的,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尤其在我後來的寫作生涯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也許因為兒子們從小就有很多運動的機會,到初中和高中,他們都參加了喜歡的運動隊。大兒鍾情於游泳,後來對美式橄欖球也感興趣,雖然後者並沒有深層的參與,但每年的賽季他場場不落。小兒興趣十分廣泛,短跑、4x100接力、跳高、跳遠等田徑方面的運動基本是一起上,後來也打過一段時間的籃球和橄欖球,都不成器,倒是有段時間自己練了舉重,去比賽過兩次,因為體重偏輕,每次都能拿回獎來。相比於在體育方面興趣廣泛而又是多面手的小兒,大兒的執著和堅持應該更是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興趣與毅力的培養

美國教育觀察|體育升學背後:參加運動隊教會了孩子什麼?

大兒讀高二那年,再次拿了校游泳隊的MVP,讓我一陣驚喜,一絲愧疚,一點慨嘆。MVP,Most Valueable Player,美國高中裡通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最有價值的隊員”,通俗一點說就是最佳隊員。獲得MVP通常不是看教練喜歡誰,而是完全看年度賽季的總成績,成績最高者獲此殊榮。

那時大兒學校裡還沒有一個人能連續兩年拿到MVP,大兒竟然打破了紀錄。記得頒獎那天,教練宣佈的口氣也很有趣:“今年的MVP,沒什麼可說的,是——”大兒的名字出來得那麼突然而又自然,意外而又合理,令人佩服而又令人釋然。

大兒從小喜歡游泳。五六歲時就參加了兒童游泳班,一口氣完成了一到七級的培訓,大概也就一年級的樣子。到了二年級,他參加了學校的小海豚游泳隊,因為那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可以每天送他去培訓。一個學期後,因為家裡沒人能夠下午放學後送他去訓練,只能間斷了。可兒子不甘心,到了初三終於如願以償,不需要父母接送,自己搞了一輛自行車,開始了渴望的游泳隊生活。

中斷了七年多,大兒在游泳隊的第一年十分辛苦。雖然教練覺得他潛力不小,但年終算賬,他居然沒給游泳隊掙來一分。我這個做媽媽的安慰他之餘,心裡如明鏡一般:這孩子那時候是個小胖子,圓滾滾的體態浮力估計不小,但速度就可遇不可求了。再說,各類游泳的姿勢,他也有不小的問題,幾次回來嘮叨教練老是在糾正,才一年下來,怎能完美?反正,瞭解兒子的我絕沒指望他將來靠游泳吃飯。

但是,無論成績多麼差,大兒卻從來沒偷過懶。想來有點不可思議,他並不是一個不偷懶的孩子,喝完了飲料的空罐子從來都是別人替他拾掇,脫下的衣物隨處可見,無論嘮叨多少回他都當耳邊風。東西找不到了,常常不是拿打掃衛生的阿姨做替罪羊,就拿老媽我興師問罪。唯獨游泳這一口,他才真是做到了風雨無阻。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連續兩年,每週一到兩次都是早上五點半開始游泳,教練的規定是缺席幾次就開除,兒子居然連續兩年出勤率都超過100%(可去可不去的訓練,他也去了)。從家裡到游泳池騎車要20多分鐘,作為環保主義者的兒子還很不情願讓我們開車送他,有陣子我覺得他簡直像一個異類的小妖怪,對游泳簡直著了瘋魔。

初三(九年級)暑假是他最令我吃驚的一次,吃了秤砣鐵了心的他竟然參加了兩個游泳隊,每天要兩次游泳訓練,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個是學校的,一個是社區的。因為都是露天游泳池,本來一個彌勒佛似的小胖胖居然曬得像個黑泥鰍不說,還練成了個肌肉型的非洲種的泥鰍。結果,第二年他就獲得了校隊的MVP。記得那次頒獎會上,有幾個熟悉的家長問我,怎麼才能讓兒子天天去游泳的?搞得我這個本來還算伶牙俐齒的人立馬汗顏加愧疚,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對答,坦然面對自己說:唉,你啥也沒做,兒子的功勞簿上沒有你的名字。

要說,大兒為什麼天天風雨無阻地去游泳,為什麼在兩年裡有這麼大的進步,我想也許就是兩個字:興趣。如果說我對他做了什麼,那麼也許也是兩個字:支持。我對兒子們的興趣一向是支持加鼓勵。只要他們願意、我覺得正當的,就會從物力、財力、精神上給予支持,僅此而已。因為自己工作特別忙,我其實那幾年並沒有做多少義務性的工作,家長啦啦隊裡也少見我的身影。

高三那年,大兒學校獲得了區裡的男子團體冠軍,而且其中一個四乘一接力達到了北加州的職業水平。那日決賽之後,大家把隊裡的教練和明星們分別拋入池中以表慶賀。兒子個子大,被一群隊員圍追堵截逮到後,扒光了外衣,由六七個男孩抬著往池裡拋,結果跟著他拖泥帶水還下去了四五個人,大兒的錢包一併落水。後來幫他收拾錢包時,我又和他說起他被拋入水中的細節,他笑盈盈地感嘆:“我跟他們挺好的。”

“我跟他們挺好的。”這一聲輕輕的感嘆,讓我一直糾結的心情一下子釋然了。大兒不僅是我的好兒子,也是游泳隊的好隊員。他不僅有家人,也有一群好朋友,也許他的MVP正是這一群平日裡嬉笑的隊友們促成的。一個人,除了自己的家庭,能有一群志趣相投、可打鬧玩耍的朋友,豈不是人生之大快事?MVP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追求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放心讓自己被拋入池中的那一群“狐朋狗友”……

作為一個和兒子一起成長的母親,我想說,參加體育運動隊的好處,不只在於報大學時有專長或特長可以填寫,真正的好處其實是隱形的。它幫助孩子練就了全方位的能力,既有挑戰自我的能力和信心,又幫助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合作,理解團隊精神,建立平等意識,真正地學會尊重對方,對弱者給予同情和幫助,在需要的時候伸出救助之手。

他們懂得,一旦認定就要全力以赴,加強耐力和韌性訓練——這不僅為後來在大學裡高強度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正如美國著名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所說的:“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