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悅飛揚觀點:孩子要想快說話,正確認知是關鍵

不得不承認,特殊孩子的訓練是個勞心費力的事。孩子不配合,強化物沒用,語言訓練效果來回反覆,會說話了但是不知所云,交流能力亟待提高……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探究,就會發現一切訓練想要出效果,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加強孩子的認知。

不說話,還是“聽不懂”


昕悅飛揚觀點:孩子要想快說話,正確認知是關鍵

很多寶媽反映,孩子根本坐不下來,“沒法教”,或者,怎麼教都不說話。其實換個角度看,我們說的他們真的聽懂了嗎?我們生活中運用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連詞,各類句式等等都是用來描述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夢想……。而這些都基於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實踐。孩子初生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多少生活經驗和生活實踐。同時感知覺、運動覺、身體發育等方面都在生長過程中,所以我們想讓他們“說出來”,先得讓他們“能聽懂、能認識”,這個就不僅僅是練習發音或簡單模仿,而是真正要讓孩子理解內容。需要研究他們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順著他們的認知規律進行相應的引導和訓練。

我們教孩子命名,目的是讓孩子日後能夠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不是讓孩子知道“那是蘋果”就完了,而應該讓他全面瞭解“蘋果”。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味道,什麼口感,什麼顏色,屬於水果,等等。目的是你拿出一個蘋果,孩子知道並能主動說出這是“蘋果”。以此類推,全向訓練孩子的語言理解、溝通、表達的能力,而這一切的基礎,是認知。

培養認知,是多方面綜合努力的成果


昕悅飛揚觀點:孩子要想快說話,正確認知是關鍵

一個表徵為“不說話”的孩子,為什麼要練習眼神對視、安坐、動作模仿、感統協調、手眼配合、雙手配合、非語言表達……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每一種機能都是互相聯繫的。人們和世界的互動得從接受外界信號開始,人腦在綜合各個感覺器官所傳達的信息,並綜合整理後得出一個總體的認知和判斷,接下來才會做決定並付諸實際行動。所以說認知——思索——判斷——表達/行動是一個整體過程,缺乏前面的環節,後面的不會正常。

教孩子說話,遠不是單純“教”的過程,而先要觀察、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研究孩子的認知方式。然後因地制宜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理解事物,並運用最恰當的“工具”(語言或肢體語言)去與人溝通。在命名、仿說等初級階段過後,應適時進入提問、要求等訓練孩子“主動表達”的階段。當孩子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就說明他/她理解了語言的工具屬性,開始進入“社交模式”了。

引導孩子,一定要有耐心

昕悅飛揚觀點:孩子要想快說話,正確認知是關鍵

在我們往日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焦急的家長,總是會被問到“多長時間能讓我的孩子說話”這樣的問題。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萬事“欲速則不達”,特別是在特殊兒童訓練這種內容繁多且技巧性強的項目上,更要有恆心和耐心。

孩子的表達能力本來就弱,即使正常的孩子也很難清楚地表達某些意思。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缺乏耐心或者疲憊等原因,往往在訓練過程中帶著無形的消極情緒。其實孩子是能感覺到這種的消極情緒,並且會受到家長的影響也變得消極。這樣無形之中也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說話。由此可見耐心的重要性,這個不只是上多少個訓課,請多好的治療師的問題,而是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各種機會來訓練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當孩子會主動表達後,再將其泛化到生活當中去,最終達到融入社會的目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昕悅飛揚觀點:孩子要想快說話,正確認知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