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倒牛奶"现象,2类人难了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在我们的记忆里,每次说到“倒牛奶”,就想起上世纪1929年发生在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牛奶产能过剩,需要大幅萎缩,农场主们们宁可不降价,也要把牛奶倒到河里,借以消化库存。

时隔90年,在短期事件的冲击下,我们又见到了“倒牛奶”的现象。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威斯康星州是美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州,餐厅歇业、居民减少出门消费,农场牛奶及乳制品因此滞销,加之储藏和运输成本高昂,不少奶农被迫倾倒数十万加仑的牛奶。农场主沃诺比表示看到自己辛苦生产的牛奶白白流进了下水道,感到很伤心。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看来,就算已经过去了90年,经济规律放在那里,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为什么会出现“倒牛奶”的现象?

注意媒体报道中的关键词:滞销、储存和运输成本高昂。

对于难以长期储存的消费品,倒掉后只是把本钱亏掉,如果再加上渠道、物流的费用,运出去还卖不掉的话,亏的钱会更多。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某年蔬菜供应过剩,菜农们蔬菜宁愿烂在田里,也不愿低价卖给城里人吃,因为去掉运费、精力、成本,卖出去反而是亏钱的,还不如一直烂在地里。

由此我想到了房地产市场,从总量上来看,似乎也开始“倒牛奶”了。

比如,总量上看,1.17亿套房在荒废,房屋空置率达到了23%。

请不要对这个数字太过惊讶,1.17亿套房里,是包括农村自建房、乡村自家大院、县城小产权房、回迁房、安置房。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这些房子虽然不纳入商品房体系中,但也都提供居住功能,同样是一砖一瓦、钢筋水泥盖起来的,既然建在那里,肯定要算到总量里面。

我们选取2个指标,来计算空置房数量。

1,房屋总量。

根据统计局2017年的调查,中国城镇住房总存量为261亿平方米,其中城区住房总面积为145.9亿平方米,而镇区是115.4亿平方米。按100平米一套房,城镇房屋总量大概是2.6亿套。

如果加上2018、2019年共计34亿平米的销售面积,相当于是2.9亿套住房总量。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些房子都是有产证的商品房,没有把大量的小产权房计算在内。

如是研究院曾发布过一组数据,小产权房面积为73亿平米,仅次于商品房面积(占比38%)。

事实上,真正没有产权房本的房子,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即便在房地产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深圳,小产权房占全市总住房套数的比例居然超过了56%,即深圳住房中一大半是小产权房。

深圳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日益荒芜的农村和乡镇了,涵盖农村自建房的话,参考在深圳多1倍的比例,中西部地市、县城多2倍,农村至少要多出3倍,小产权的比例至少会达到220亿平米,也就是2.2亿套房。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也就是说,粗略估计,所有房屋总量应该是2.2亿套+2.9亿套=5.1亿套。

2,空置率。

这里需要参考两份报告。

在2015年,腾讯发起的《2015年5月全国城市住房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整体水平在22%至26%之间。

在2018年底,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住房空置率为21.4%。

看来,各大机构的研究结果,都倾向于20%-26%之间,我们不妨取均值,空置率23%。

总量5.1亿套,空置率23%,这样计算的话,现有空置房屋的数量就是1.17亿套。

1.1亿套房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每年城镇流入人口大约为2000万,涵盖农民工、大学生在内的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4亿人,强如杭州、广州、深圳等地,每年流入人口约为30-50万人之间,去年杭州流入人口排名全国第一,宁波同样上榜。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这些人的居住需求全加起来,每年新增的住房需求不过几百万套房而已,全部流动人口住房需求解决的话,总量也不过不到1亿套罢了。

也就是说,这1.1亿套空置房,就能解决掉所有无房者的问题,根本不用再盖房子了。

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这1.1亿套房子,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小城市,而2.4亿流动人口,年均涌入城市的2000万人,他们去的是长三角、珠三角。

房子,1.1万套荒废,又见90年前

这就叫“供需错配”:大城市人多房少,农村房多人少,你想买的房子,一定不是现在已经拥有的房子,你想扎根的城市,一定不是你的家乡。

这才是“倒牛奶”问题的核心。

农场主之所以把牛奶倒掉,是因为产能过剩,没有需求,难以长期储存,运输物流成本太高。

而楼市“倒牛奶”的问题是,1.1亿套小城市和农村房屋空置,又卖不出好价格,与其花费时间打理,还不如在大城市租房,老家的房子只是逢年过节回家居住几天的“载体”,或者是留一点家乡念想而已。

这样的现实,让两类人的处境有点麻烦:一种是年过而立,在大城市没有能力买房的人。另一种是近两年小城市的囤房者。

对第1种人来说,如果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无法在大城市拥有稳定的收入,除了回家,没有第2种选择。

但是,老家的人际关系早已陌生,圈子文化无法融入,工作和收入更不能与大城市同日而语,老家的房子虽然不会空置了,但自己的心灵却空了起来,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两难的困境。

对第2种人而言,三四线城市赶上了棚改的风口,2015-2017这段时间房产增值速度同样惊人,但是,从2018年至今,在6%左右的房贷资金成本下,小城市囤的房子越多,付出的折旧、闲置、本息等各项费用支出就越多。

在三四线楼市和农村住房过剩,乃至出现“倒牛奶”现象的环境下,这一类人持有的房产会越来越难以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