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你失意的時候會做什麼呢?聽首歡快的音樂?吃點美味的甜食?看些勵志文章?謝麗爾·斯特雷德選擇了徒步。

《涉足荒野》電影推薦

  • 去尋找遠方的燈塔

2200多英里,從一個城市跨越無數個城市去尋找心中的燈塔,而沿途的荒野和阻石,似乎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也許你會以為,她一定是個經驗豐厚的徒步者,但是你錯了。涉足的第一天,當你看到她跪在地上看著支帳篷和烹飪器具的說明書,你就會愈加發現她的無奈與絕望。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心血來潮?一時興起?衝動?各種迷茫充斥著大腦。謝麗爾的腦海裡一遍遍放映著臨行前友人說“你可以隨時放棄”的片段,但是這才是第二天啊!一腳踢飛那該死的燃氣罐後,她開始用餐,冷飯加堅果,冷飯加金槍魚乾,冷飯拌著夢想,冷飯拌著失落……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如果勇氣拒絕你,那就超越勇氣”

面對放棄與繼續的十字岔路口,謝麗爾沒有回頭,她緊握著揹帶,起航了。

  • 化悲傷為力量

“一瓶完美的琥珀,是憂鬱或永遠的百年良藥,亦或是活在地球上的補藥。”琥珀,就是一個悲傷的存在,如果你能用好這個存在,把它化為另一種形式,那你就會變得更強壯。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瑪麗·居里否認了自己的傷,否認了來源相同的傷,化悲傷為力量,最後瑪麗·居里成功了,也變得很有名。而主人公謝麗爾也想用著同樣的方法來把自己之前經歷過所有的悲傷事情化為力量,所以,她選擇了徒步旅行。

她在旅行中經歷困苦,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激勵自己“我不害怕”,不斷地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毅力,攻破旅行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這就是徒步旅行的意義。

當然,徒步旅行只是很好的解救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如果你覺得你的眼裡看到的全是悲傷的時候,請記住,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你去欣賞,去探索,我們要堅強,要勇敢地把悲傷化為力量。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 活在當下,且屬於自己

活在當下是什麼呢?就是對自己的選擇堅持到底。謝麗爾曾計算到,當她完成徒步旅行後,她將只剩下兩毛錢,但是她還是選擇了繼續徒步。因為她想找到真正的自己,想擺脫過去的陰影。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對於謝麗爾來說,徒步能幫助她找尋自我。在她因悲傷迷失在荒野中後,她終於在森林中找到自我。一場徒步旅行的結束,也是她心靈自我救贖的勝利。在她勝利的這一刻,她終於真正的屬於自己。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 幻滅中找尋希望

謝麗爾看著曾是“她的一切”的母親痛苦地死去後,其它的一切事物也開始變化,開始自我放縱——頹廢、濫交、酗酒、吸毒。她生活在深井中,難以自拔,直到她踏上這一場旅程。

旅途中回憶與現實交織著——​母親生前的畫面、徒步時的單調和痛苦、被射死的親人般的馬、像被人打了一頓的疼痛感、和保羅的愛情、旅程中一個個有故事的人、口渴和飢餓……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也許,一切順其自然,才算是最瘋狂的事吧。”生活從來都是讓你摔坑摔到懷疑自己,可你還是得要有爬起來的勇氣,因為這才是人生。相信你會有勇氣繼續走下去,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

“我寧可當麻雀也不當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